2017年3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告急!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

□ 《中国农资》记者 贾然然 牛立亭

    近日,环保部回应水环境保护热点问题并举办新闻发布会,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通报水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并逐一回应热点问题。随后,一则“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七成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新闻便霸占各大媒体网站的头条,一时间,一片哗然。据了解,目前长江干流总磷污染已经上升为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氨氮不再是长江流域的首要污染物。这意味着经过多年的治理,以COD、氨氮等指标为代表的工业和城市污染总体上得到遏制。令人头疼的是,“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成为当下无论是环保部门,抑或是农业部门所面临的新挑战。那么“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究竟是何种情况,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原因,农业面源污染又该如何防治呢?《中国农资》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农业专家。

    多方面原因造成长江流域总磷超标

    “长江流域总磷超标”问题引起环保、农业、工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此次的采访调查中,相关部门一致认为,造成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的原因绝非片面,需要综合性分析。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江荣风说:“工业污染、气候因素、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的破坏等因素都有可能对长江水体污染造成影响。工业方面,污水的不达标排放;气候方面,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大,污染物易随雨水流入长江,加重长江水体污染;农业方面,施肥方式不当、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或者没有处理直接排放,农村污水的不达标排放等也会导致水体中磷的超标;此外,生态的破坏、水土流失也加剧了污染的加剧。”在具体原因的分析中,专家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不同观点。

    分析一:

    七成左右来自农业面源污染

    据介绍,尽管目前全国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离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分析,造成长江流域总磷超标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一,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目前,水生态破坏比较普遍。浅滩湿地过度开发,江河湖泊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河道岸坡硬质化降低水体自净能力,部分水体生态功能丧失殆尽;其二,化工企业及工业集聚区滩涂底泥污染严重,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其三,与长江流域农业种植结构以及施肥习惯有关。2015年我国化肥使用量比2000年增长45%,用肥量的骤增以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成为氮磷上升为主要污染物的“重大元凶”。

    据张波介绍,此次长江干流总磷污染反超氨氮,“跃居一线”,已成最主要污染物。相关数据显示七成左右来自农业面源污染,而导致面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为长江区域的过量施肥。大量施用肥料,作物以及土壤无法吸收利用,被浪费的肥料随之进入水体,从而引起污染。“下一步,长江流域既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也要重视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他强调说。

    分析二:

    水土流失导致污染加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施卫明从农业生产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长江流域总磷超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环境所造成的隐患比较多。一方面,由于大江大河沿岸化工企业及工业集聚区与饮用水水源犬牙交错,部分河道、滩涂底泥污染严重,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磷肥施入土壤中极易转化成难溶状态而被固定,在适宜条件下(如微生物等作用下),又可以转化成速效磷,表现了磷肥的稳定性以及长效性,相较于尿素而言比较稳定,由于长江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以及气象特征,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水土流失将未被利用的磷流动到水体中,所以从农业生产角度看,水土流失是导致总磷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

    分析三:

    工业污染或将占较大比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学军认为“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工业污染或将占较大比重。他表示:“目前,我国城市、农村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涉及的污染面积既分散又集中。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计算出水体里磷总量,但究竟水体中的磷来源于哪,争议很大,不能轻易地盖棺定论。但如果说是施肥过量导致总磷超标,我认为不是很全面,需要综合性考虑。目前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课题,农田氮和磷的循环跟环境排放的关系。初步计算了一下,长江水体输入东海(根据大同水文站监测数据)磷素平均为4.5万吨/年,而长江流域(12省市)磷肥农田投入平均160万吨纯磷/年,按最高1%流失进入水体的比例,为1.6万吨/年,即过量施肥对长江水体磷素输入的贡献最多不超过1/3。当然这是一个初步的算法,而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其他来源的磷,比如养殖业、农村污水等方面。但这些跟工业和化工企业的排放比较起来,我认为工业污水可能是水体污染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江荣风也表示:“总磷超标原因综合考虑,但种植结构调整和施肥方式应该不是主因。因为综合实际情况来考虑,长江流域常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和施肥方式变化不大,所以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应该不会成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多角度、全方位治理迫在眉睫

    虽然对主要原因存在争议,但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问题给予了水治理部门以及农业部门一项新的课题。多角度全方位治理长江总磷污染超标迫在眉睫。专家们表示,未来,治理的措施和手段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治理,既要对现有的情况进行治理,也要从源头上减少磷的排放,同时还要加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的保护。

    建议一:

    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针对长江流域总磷超标的情况,张波建议,水环境治理必须要考虑按流域来进行,否则就会形成行政辖区之间动作、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为此,他提出“五个统一”:统一规划,即要有流域统一的水环境保护规划;统一标准,要按照流域不同的环境承载力确定标准;统一监测,通过谁考核谁监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统一环评,不是把环评权力都上收,而是统一环评规则;统一执法,让基层党委、政府背上应该背的责任,上级要加强督导督察。“流域环境监管必须遵循流域的生态规律,要有整体性、系统性。”他说,要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统筹减排和增容。当前,要把增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推动。

    建议二:

    治水保土,测土配肥减少流失

    由于磷肥的稳定性以及长效性,转化成难溶状态而被固定的磷更多的是随水土流失进入长江水体。施卫明建议,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首先对水土流失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案进行调查、治理;二是一定要重视前期的测土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目前我国施肥逐渐由单质肥过渡到复合肥,复合肥在养分含量的设定上主要是用氮素来定施肥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多,日积月累,土壤中磷的含量有可能面临超标问题。所以随着我国新型肥料品种的涌现,肥料研发企业一定不要闭门造车,应走到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做出差异化的肥料产品。所以,未来测土施肥是引领科学施肥的主要措施,能有效地避免浪费污染问题。

    建议三:

    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

    尽管刘学军不认为过度施肥是造成长江水体总磷超标的主要原因,但近1/3过度施肥造成的磷排放贡献仍不可小觑。刘学军表示:“目前,磷施用量已经增长很高了,如果我们仅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来减少化肥的浪费和增长,可能还远远不够。这还需要优化管理施肥技术,我认为至少应当减少20%—30%的施肥量。与此同时,大幅提升有机肥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面源污染,也减少了化肥的投入。然而这种优化管理还需要相应的标准或者准则加以约束。比如说,湖北的水稻亩产500公斤,需要用磷15公斤,那么我们就需要政府来制定一个最高限量施肥准则,所有人施肥都不应超过这个值。这也是目前欧洲采取的办法,所有的化肥都有严格的限量标准,一经查处罚款非常严重。其次,我们还需要通过技术的推广和农化服务,带领农民做试验示范,减少施肥量,提高产量,把解决问题落到实处。从全国范围来讲,还需要从经济、社会、法律多个方面的综合途径来管理和维护。总之,制度上要健全,奖罚并进,多管齐下,就有可能缓解长江水体总磷超标问题。”

    记者手记

    让长江流域永葆生机活力!

    长江流域总磷污染超标!长江流域告急!这让记者想起多年来的一幅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漫画说的是长江由于植被破坏、防护不力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使得长江的水也变得浑浊不堪,就快和黄河一样了!寓意是保护环境。当下,长江流域也在告急,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它在哭诉,也在疾呼:保护环境、保护水土,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

    长江,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长江支流众多,长江全长6397千米,流域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5。我们不能再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而牺牲我们的环境和破坏我们的家园为代价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减少磷污染做起!让长江流域永葆生机活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