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实施,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减量控害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了《2017年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方案》。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农资》记者介绍,《方案》实施将以农药减量使用、保证病虫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重点围绕“控、替、精、统”的关键措施和“药、械、人”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农药减施增效长效机制。
据了解,关于目标任务,《方案》提出,通过建立水稻、小麦、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组织高效环保型农药新产品新剂型以及精准施药、减施增效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形成作物全生育期农药减施增效技术规程,使示范区内生物农药使用量增长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关于工作重点,《方案》提出,将在建立示范区、开展试验示范、加强技术培训3方面下功夫。首先,在建立示范区方面,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湖北省潜江市建立水稻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河南省临颍县、清丰县建立小麦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在陕西省洛川县建立苹果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每个示范区示范面积约500亩,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此外,在示范区内设置减量用药、常规用药和不用药处理进行对比试验,调查验证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效果。其次,在开展试验示范方面,今年将筛选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品种,替代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开展种子包衣、秧苗处理、作物全程用药等新技术示范推广。组织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加强精准施药技术研究。最后,在加强技术培训方面,聘请植保专家开展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组织、种植大户病虫防治水平以及安全用药意识,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减少用药防治次数;二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三是推进专业化防治,提升农药应用水平;四是应用高效施药器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关于《方案》的顺利实施将依托哪些主要技术和保障措施来实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方案》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提升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其中,依托的主要技术手段将从以上四方面着手。关于相关保障措施的部署与安排,还将从明确专人、强化宣传、及时总结等方面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