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千磨万击,大刀阔斧,强业兴农。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磷矿石地下开采企业,开磷控股集团高浓度磷肥生产规模已位居国内第二、国际第四。面对经济、行业、市场上的诸多不利因素,开磷控股集团变压力为动力,统筹施策、精准发力,2016年全年生产磷矿石850万吨,生产化肥及化工产品5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化肥企业如何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开磷又将如何做强做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开磷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刚就农业供给侧改革、化肥行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理念几个方面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为新形势下的化肥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绿色生产服务绿色农业
随着国家不断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磷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面对高标准、严要求的环保任务,开磷控股集团通过开展污水治理工程、节能减排、主动淘汰落后装置、构建“磷矿—磷肥—磷石膏—井下充填”循环产业链等工作,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何刚说:“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有企业,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必须要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搞建设、抓生产。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一个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企业。如果我们在生产的同时制造污染、破坏环境,那么我们的发展就毫无意义。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企业自身在发展进程中会出现一些瑕疵和纰漏,比方说我们在一些方面按照以前的环保标准排放,现在环保部门要求高了,就一定要尽快改进。我认为环保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开磷将会继续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守住环保的底线。坚守发展的底线和环保的底线是我们的长期追求,只看到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问题的企业是不合格的企业、是违法的企业,以牺牲环境为条件的效益我们宁可不要。”
对于行业内产能过剩这个顽疾,何刚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国内许多化肥企业具有市场优势,资源品质好,开采技术好,综合成本低。但由于市场上出现一些无序竞争和制假售假,优势企业反而丧失了主动。现在实体经济困难很多,农资行业也一样。企业负担很重,固定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速度快,正规大型企业甚至受到‘逆淘汰’的威胁。我们希望国家在去产能上出台政策,并且严格执行。”
而在绿色产品方面,何刚表示:“农业环保理念的提出对开磷是一件好事。我们一直倡导不染色的植物养料,我们本身的原料检测不出镉,施用后无残留,有利于保护农业的绿色发展。我们希望国家在这方面有更严格的标准和执法。”
何刚的看法在行业中引起共鸣。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等10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建议:全行业携起手来联合协作,共同推进我国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走上强农兴农强业之路。何刚董事长正是署名者之一。
调优结构加速转型升级
“面对农业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勇于面对市场竞争。”何刚建议,产业上下游融合是大势所趋,下游企业通过技术、品牌和渠道输出,推动上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产业调转升级之路。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发展重点。国家深化改革,紧锣密鼓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包括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对我们农资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何刚表示:“对于农业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越是种田大户,越是专业农业生产团队,对肥料的需求就越精准。要求我们农资企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土地流转后,农业资金投入增加,优质农资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何刚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化肥施用,社会不应谈肥色变。化肥对于国家农业、对于粮食安全的贡献有多大,需要有科学的论证,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宣传。优质化肥同样是农产品安全的保卫者。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多更好的农资产品能够进入生产一线,人民群众粮食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对于开磷自身的转型目标,何刚指出,开磷集团首先要做优、做强矿业和磷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真正做到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在巩固和提高基础肥料竞争力的基础上,开磷控股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缓控释肥、水溶肥等高端新型肥料的研发步伐,打造具有开磷特色、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效益好的化肥系列产品,不断构筑开磷化肥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多元发展是开磷控股集团近年来转型工作的重头戏。2017年初,江苏开磷瑞阳公司新三板挂牌申请获得批准,并于2月17日挂牌,证券简称为“开磷瑞阳”。3月9日,开磷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刚出席了江苏开磷瑞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70994)“新三板”挂牌仪式。
据了解,早在2013年1月,开磷控股集团便入驻瑞阳化工,重组为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资本、资源、管理、技术的优化整合,成为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季戊四醇生产经营企业,使江苏开磷瑞阳公司成为开磷精细化工发展向沿海延伸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开磷控股集团向多元醇及下游新材料、生物化学品、氟硅磷新材料等领域拓展,为开磷控股集团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体经济需要政策支撑
对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带来的政策红利,何刚心怀感激。“在税费减免、电价降低、政策补贴等方面,我们获得了总计2.2亿多元的红利,对企业度过行业的艰难时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何刚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核心和关键是给实体经济降低成本,希望金融、电力等有关部门多方发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何刚还说:“开磷是一个工业企业,‘三去一降一补’的精准到位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去杠杆’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比较大的难题,也对企业‘降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我们认为‘去杠杆’的相关工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和手段,帮助企业减负。”
谈到出口退税话题时,何刚表示:“今年国家刚刚放开化肥关税,出口退税可能还提不上日程。总体上来说,企业当然希望国家能积极鼓励出口,支持我们在‘一带一路’上发挥作用。相对来讲,国内的化肥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环保要求、能源成本等原因,同样的产品,我们与其他国际同行的成本是不可比的。国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让我们与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很有必要。”
对于国内化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厂,何刚表示:“ 客观地说,开磷主要还是通过产品和贸易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如果说到海外去建厂、加工、投资,我们还要对国外的投资环境和法律法规进行审慎的学习和渠道的摸索,盲目上马并不可行。比方说我们去印度考察,那里的生产要素、法律法规、政局形势都需要我们系统分析、全盘考虑。而且更进一步说,实际上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环境在国际上横向对比已经是非常难得的。”
作为农资行业的一面旗帜,磷肥行业的老大哥,开磷控股集团在履行企业义务,落实社会责任上表现出国有大型企业的担当。据何刚介绍,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下,开磷每年为对口扶贫县——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提供肥料和资金支持不少于1000万元,并派专人长期驻扎在贫困地区解决具体问题。何刚说:“开磷是一家为‘三农’服务的企业,未来将继续与国内主流流通渠道合作,以公平公允的价格为农民提供充足的优质农资产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前端,迈出全新发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