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农民日报社主办的“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7三农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中国农资》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交流。他们指出,重农、强农、惠农的调子,在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一号文件锁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判断和部署,关乎让农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开局,意义重大。
唐仁健:一号文件突出调优、调绿、调新
作为“三农”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持续宣贯是保障各项政策扎实落地的重要途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就相关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中央已经连续14年发布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还坚持以农业作为主题?
唐仁健:在中国,重农、强农的调子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力度也不能减。在农业形势好,发展顺利的时候,我们发布一号文件来加强和巩固这种形势。在农业遇到很多矛盾困难的情况下,农业主题更不能变,内容更不能减。
近年来,“三农”发展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难?
唐仁健:关于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我一直讲5句话:
第一句话,农产品开始多了。然而,农产品多了又不是绝对地多,优质农产品还不够多,有些农产品还需要大量地从国外进口。这表明我们农产品总量多了,但是优质产品还不够多,未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
第二句话,消费者胃口变了。孔子在《论语》里边就讲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对吃的消费需求始终很大,但胃口却一直在变。我要强调的是当下,我们面对的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期的国民胃口的变化,这个变化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升级之快前所未有。概括来说,就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优质,也可以说是放心;多样,就是吃的喝的每个品种都要有;个性,即每个人的口味不完全一样。这是我们这个时期的特点。消费者的胃口变了,是在中等收入向高收入、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改变。
第三句话,国际农产品进口的冲击越来越大,增加了国内市场供给的难度。自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只经过了两年,到2004年我国农产品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仍达385亿美元。去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是3.35万亿美元,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农产品贸易逆差385亿美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从入世以后,我国的农业、农村确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励着我们努力创新、改善经营。
第四句话,外部经济的增速慢了。我国GDP从两位数增长到现在徘徊在六点几的水平,外出打工人数、工资增长显然会受到影响,这个不言而喻。
第五句话,国家的钱少了。过去的十几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期很大程度上靠了“四减免四补贴”政策,靠着国家强农、富农、惠农的政策,以前农业财政补贴最高的时候能达到26%,去年只有4%左右,还是依靠扶贫投入增长43%才换来的,国家在“三农”领域的投入是减少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
唐仁健:农业改革这个主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系统地谋划,进行顶层设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已有2年了,从内涵和要义上怎么去把握,从工作上怎么去推进,确实需要重新谋划、重新部署、系统研究。
为什么单独对农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唐仁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心是改革,第一个定语是“结构性”。“结构性”是西方的一个用语,不是指泛滥的一般性的改革,往往指涉及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常用于宏观经济领域,为什么单独给农业提?我个人认为:第一,农业是农民经济的基础,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稳全局就稳,这是由农业的重要地位决定的;第二,当前农业遇到的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的深度和广度比其他领域更加突出;第三,以三农领域改革为全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如何理解调整与改革?
唐仁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关于调整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进三大调整,即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另一方面是强化两大支撑,即科技支撑与基础支撑,其中科技是引领,基础是短板。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改革部分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二是激活要素,优化现有资源要素的配置,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三是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今年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
唐仁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 “三区”为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三园”是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企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产业内容上循环农业是大头,第二是创意农业,第三是农事企业,集这三个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和城市连接上。第二个方面就是在资源要素的配置方面,这次提出了大农业的集约化生产,这次特别强调了要盘活和利用闲置农房和田地。
三是见物也见人。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给予关注,积极发展生产、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例如新农人、新乡贤、“三乡”人才等。国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建设规划、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从而将地域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与乡村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