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的新生事物,药肥的发展潜力巨大,它不仅可以取代部分农药和肥料的市场份额,还因为创造了一个新品类,有更广阔的蓝海市场。也因如此,药肥近年来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热议,一时间,肯定、质疑之声不断。为此,日前本刊刊发了《药肥,朝阳产业遇上发展难题》一文,就药肥的标准和发展前景等业内关注的问题做了深度报道。
近日,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世科姆(中国)业务发展总监马巨法。作为资深从业人士,他对药肥发展和管理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农资》记者:在管理方面,药肥一直被人诟病的一是对产品中肥料的含量和成分没有硬性标准约束,二是在农药部门登记,而不是农药、肥料这两个部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这会不会影响产业的发展?
马巨法:和欧洲的情况一样,目前我国药肥登记归属于农药登记(目前药肥的载体大部分用的是免于登记的NPK产品)。为了药肥这一新兴行业的健康发展,业内普遍观点是药肥登记应该以化肥和农药产品中最严的为登记主体。毋容置疑,目前我国农药的登记更为严格,这对药肥的发展更有利。
需要注意一点,药肥虽然是介于肥料和农药之间的产品,但是它既不是农药也不是肥料,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其管理可以放在农药体系中,仅仅需要整个监管体系明确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即可。比如标签的管理,国家要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企业和市场监管者按照这个要求去执行等。
目前的药肥登记需要提交农药药效材料,同时也要提交肥效材料,虽然提交肥效资料时对应的是具体的氮磷钾含量,但具体生产的产品,肥料的成分却有所不一样。农药管理者把肥料作为一种载体,认为载体的稳定对农药药效的稳定非常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按照肥料的观点,肥料中氮磷钾的不同含量是为了满足作物不同时期需肥规律,这是种植者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在确定肥料组成比例不影响药肥药效的情况下,根据作物调整肥料含量比例有利于药肥生产企业减少登记成本,有利于药肥行业的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目前药肥主要应用于水稻、甘蔗等少数作物的除草,未来会向哪些方面发展?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其安全性一直是用户考虑的首要问题,药肥的安全性如何?
马巨法:从目前市场上登记的药肥产品来看,大部分是颗粒剂产品。未来,药肥产品应该朝有利于省工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在国外,药肥广泛应用于防治玉米作物的地下害虫等。目前我国大部分药肥主要是以省工为主,国家大力提倡的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需要从高效利用的角度开发药肥产品。如氨基酸、腐植酸配合某些杀菌剂使用能提高农药药效,同时对作物的生长有营养和刺激作用,这类产品未来应该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药肥使用的安全性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对于正规产品的安全使用,如果药肥产品是经过正规开发、药效试验和登记的,出来的产品应该是安全的,这类产品只要经过正确的指导、培训,种植者都可以掌握安全使用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非法厂家,没有登记和进行科学的药效、安全性评价,这类产品的安全隐患最大,因为担心工商检查干脆不注明产品里面含有农药成分,农民在使用过程因为信息没有传递到位,所以出现药害,另外是一些不法厂家生产的产品本身并不稳定、不安全,这也造成使用时经常出现药害。
所以,要解决安全使用问题,首先要有合格的产品,然后要对经营者和种植者进行使用方法的指导和培训。
《中国农资》记者:世科姆将如何规划,开拓药肥这一“蓝海”市场?
马巨法:新事物推广,最大的难题是得到市场认可。世科姆在国外有成熟的药肥产品,因为是省工高效的产品,推广起来相对容易。
自2013年,世科姆开始推广“药肥一体化”方案,成为与其他外企差异化的理念,2014年-2016年开始对国外的药肥产品进行探索试验,今年开始正式登记,我们会引入国外成熟的产品和配方,下一步会根据国内市场,开发适合本地的药肥产品。
“药肥一体化”方案是高性价比的技术方案,而且和市场上其他的竞争者有较大的差异化,所以种植者很认可。据我们了解,种植者对药肥的接受也需要一个示范推广的过程,尤其是受到不稳定的药肥产品和非法的药肥产品影响,种植者会对药肥产生警觉,甚至怀疑。药肥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需要监管者的严格执法。
除了为农民提供高性价比的“药肥一体化”方案,世科姆也在积极开发药肥产品,任何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和研发投入,所以我们认为国家应该为药肥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开放的发展环境,作为企业需要加强在产品配方、剂型加工做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和企业之间还可以进行联合开发、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