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在哪里?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 《中国农资》记者 李 阳

    今年2月初,2017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背景和问题是什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是什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任务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农资》记者专访了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一号文件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中国农资》记者:今年的一号文件为什么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

    宋洪远:我认为主要有这样的三个背景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从宏观经济的方面讲,表现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可以概括为“双降”或是“双减”,分别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第二个问题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发展农业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紧箍咒”:一个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另一个是成本和价格双重挤压。第三个是供给侧问题,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给带来的挑战,从农产品供应状况来看,从过去重在生产和供给转变为现在重在供求平衡和价格,但真正高端、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还是相对较少。这样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应对市场化的问题,既要应对国际化的挑战,也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是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的要求,也是适应农业国际化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农资》记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什么?供给侧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改?

    宋洪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解决农业供给侧的问题。供给侧改革应如何改的问题,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要求。

    一号文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革的实质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来进行调整和发展。同时,一号文件提了三个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

    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要求转变。一号文件在目标上提到:优化三个体系、提高三个率和促进两个转变。同时,一号文件还要确保三个底线: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要确保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任务是什么?

    宋洪远: 此次提出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文件来看是6个部分33条,从内容来讲可以概括为两大板块,一个板块是“调”,一个板块是“改”。

    在“调”上就是要调整、转型、融合。主要是调整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个结构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品种结构,比如“种养+农牧渔”;另一个方面是生产结构,农业内部不同板块之间的结构;还有一个就是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

    具体来说,首先,要推进农业标准化,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特别是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强调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这是今年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来的,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我们要建设成生产、加工、营销、研发、服务这些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强调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农机合作社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带领农民致富等方面日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一号文件中释放出的关于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各项政策,对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来说无疑如一阵东风。其次,转方式是要转变推进绿色的生产方式。一方面是推进清洁生产,要做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所以,我们提出要化肥、农药零增长,而且要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另一方面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4个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质增效,提质包括农产品质量和供给质量,增效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再次,促融合。一方面要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非常多。另一方面是要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主要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发展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第二个方面就是“改”,改的是什么呢?由哪些方面构成?这个改包括科技创新、政策调整、机制改革。

    一方面,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件的后三部分安排非常清楚。比如讲科技就是要发挥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研发要做好,推广更要做好。要做好研发和推广,就得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激励,是一个改革。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不同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了,政府也不能没有作为。政府要保安全、补短板,像扶贫就是短板、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是短板,文件有专门的部分讲这个事情,就是发挥政府的补短板的作用。同时,短板的补充、科技的驱动作用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所以,就要讲改革。文件既讲了产品市场的改革。比如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收储制度的改革、补贴政策、贸易政策的改革。同时,还有要素市场的发育,这就有土地制度的改革,像农地的“三权分置”、其他几块的建设用地的改革。还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改革,资金、资源、资产,这些要素要活化,这样才能增产、增值。同时,还能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还有金融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持续性的金融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特别强调了金融体制改革。

    这些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改”提供的制度性保障。这个文件的6部分33条之间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一个主题、两个方面,一个是“调”,一个是“改”。“调”建立在“改”的基础上,“改”推动“调”,推动了新一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