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号文件为农资行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 《中国农资》记者 张高科 崔海涛 宋安勇 李 阳 童玲

  加快升级,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的内涵要从数量供给发展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供给,这为农资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农资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以顺应这一新形势。

    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

    一号文件对农资经销商的未来做了阐述: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这就是说,经销商的未来,不仅要做流通,更在于综合服务。

    朱华国表示,云农股份作为农资流通龙头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开展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试点,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同时,还以培训、授课的方式为合作社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等农化服务,通过以提供农资产品与农化服务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促进了农资流通企业从传统、单一的农资购销服务商向现代综合的服务商的转型发展。据了解,目前,与云农股份的该类合作试点已有30余家,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云农股份将与100家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力促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农业农村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新举措对涉农类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是要按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要求,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农资供应领域相应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优质环保型产品供应比例,同时要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变化趋势,精准对接相关用户,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其次是按照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农业技术,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形象。再次是按照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积极布局农村金融、农产品配送等涉农类新型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浙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路平表示,浙农集团作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关注农业农村发展趋势,重视对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浙农集团将继续践行为农服务宗旨,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促进规模效益增长,加快转型升级。

    汪路平表示,首先要加快农资业务转型。优化农资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大技术研发,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创新推广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农技综合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对接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用户等。其次是完善为农服务体系。建立科学完备的农资经营网络,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运营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加大对农科产业基地建设投入,打造融合科学研发、产品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大型平台,努力构建高效全面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是要打造涉农全产业链条。在传统农资贸易中,继续扩大产业延伸,着力打造农资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产业、涉农金融服务、农资电商和农产品展销等五大平台,形成涉农全产业链经营。另外,还要继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向业务延伸领域和经济热点领域寻找新机会。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建设

    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这也为农资行业发展合作社,带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

    “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中心社社长薛春红告诉记者:“目前中农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高度贴合,顺应了国家政策。”

    薛春红介绍说,接下来要结合文件精神,创新新型农业合作社。今年的首要任务在于以每个片区、每个村、甚至到每个屯、每个组,把所有的示范田工作搞好。示范田搞好,实现土地流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搞示范田过程中,让基层社员一点点向农场主发展。当前社员们做成了一个小型的农机大队,从农机队的建成,到简单的半托管状态,再到合作社的全部托管,这样就会一点点的实现现代化,一步步地往前发展。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表示,要尽快学习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资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据了解,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坚持以综合服务、全产业链服务理念为引导,指导农资企业按照“突出主业、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发展空间,通过投资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冷链仓储设施,入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传统农资流通商向现代农业生产全程一体化综合服务商转变。目前雅安市一民、凉山州全力、广元市兴隆等地 40 多家农资企业通过入股领办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融合服务,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

    今年一号文件不仅强调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还强调了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这将为农资行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思维,使融合服务“三农”成为可能,并将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

    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不乏农资企业的身影。

    青岛三农富康肥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杰表示,当前,化肥企业正在积极地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经营模式,很多企业把目光落在了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品牌打造上。青岛三农富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精力主要聚焦在西红柿产业链的打造上。

    据宋杰介绍,青岛三农富康利用自己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再加上公司的种植管理技术,帮助更多的农民生产出更安全的西红柿,来满足市场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基于这种思路,公司开启了西红柿产业链经营模式的尝试。他们没有自己去承包土地,而是主要通过帮助农户提高种植水平来提高西红柿的品质,同时,公司以高于当地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通过价格机制体现出农产品品质的差异,引导农民更加重视农产品品质。

    在西红柿产业链中,青岛三农富康不仅提供了优质的农资产品,还提供了生产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化肥的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也提高了西红柿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青岛三农富康的采购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保障了农民利益。应该说,三农富康正在探索一条“消费者满意、农民获利、企业盈利”的多赢价值链。当然要使这条价值链发挥最大的效用,还必须进行品牌构建。公司最终的目标是做出西红柿的品牌,特别是要做一种具有地理标志性的品牌。青岛地区的西红柿不管是品种还是口感都有优势,公司争取用高标准种植出优质西红柿,再供应到大城市,实现品牌溢价,使当地的西红柿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一号文件指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李海防表示,作为一家农资流通企业,莒南县三德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也将积极投入到大农业生产中来,公司把经营目标锁定在草莓上,并成立了石莲子丰乐草莓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公司承保了有200亩土地,包括22个草莓大棚和一个草莓育苗基地。这样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带动当地观光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村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与2016年相比,中央对农村电商的政策更加务实,也为农资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三农”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农村电商也是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孔杰表示,在大农业发展进程中,一号文件提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体现了农村电商三年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现代农业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纯的农村电商和农资电商根本走不远,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的提法为农资企业参与农村电商提供了机遇。“在这样重大利好的形势下,甘肃农资的思路是,积极探索发展农资产品电商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经营业态,探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生态肥、复混肥、混配肥、水溶肥等系列产品一体的生产经营,在为育种、制种和马铃薯种植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经营方向的调整,恢复和重建庄稼医院,实现企业综合经营服务的转型升级。”

    孔杰表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甘肃农资新型供销电商经营企业正在组建,预计今年可以全面展开经营。同时,公司还同中农集团、甘肃省农牧厅在测土配方施肥上达成了合作意向,定西混配肥生产加工厂已经组建,有望在今年春耕投入生产,混配肥产品成功下线后,针对区域内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作物种植提供专业肥生产经营。公司下一步还将在平凉、金昌、酒泉建设配肥站和配肥厂。在企业发展的政策指导和整体把控方面,甘肃省供销社提出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平台建设、电商经营平台建设,农村物联网平台建设思路措施和供销社发展基金的争取,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期稳健发展给予了良好支撑。

    “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东北运营中心副主任林柏杉介绍说,“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和农惠网电商平台一直在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农村”的发展模式,其中服务“三农”的模式在于线上农惠网、线下中农合作社,这样的发展模式都是一号文件支持的模式。特别是线下中农合作社,能够引领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还支持大学生、农民工、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返乡创业,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2017年的全面工作,林柏杉表示,将以一号文件中的“互联网+现代农村”为纲领,引领合作社部分理事向农场主和专业种植大户发展,同时构建完善的农惠网线上体系,继续推进土地修复、补充有机质的土壤调理剂工程。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中心社社长和理事的农技培训,试点统耕统作等准托管制业务,通过理事、基层社长、乡村服务站,构建区域物流体系,尝试资金互助、粮食银行等业务。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