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化肥涨价的上升阶段遭遇雾霾的出现,给企业生产、下游采购和运输带来了极大困扰,化肥的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也将是未来几年不变的主题,农业生产对化肥施用的要求也不断严格。各种增效剂在化肥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加,而稳定性肥料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不断完善与成熟,因此,稳定性肥料必将在这场“减肥增效”变革中承担重要的历史角色。
国内外的研究较早
稳定性肥料的核心技术是抑制剂,而抑制剂技术发展经历的过程是由单一型逐渐过渡到复合型,稳定性肥料由基础型过渡到专用型。其在国外的研究非常早,主要在美国、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进行了大量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筛选和应用试验。
其中硝化抑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国最早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90年代以来,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试验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世界肥料市场,许多硝化抑制剂申请了专利并被注册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已研究的化合物有150种以上。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可以追溯得更远。在20 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发现有些物质施入土壤可以抑制脲酶活性;60 年代开始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到1971年有科学家从130 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脲酶抑制剂,如苯醌和氢醌类化合物。80 年代国际上已开发了近70 种有实用意义的脲酶抑制剂,目前只有两种脲酶抑制剂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并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而国内稳定性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先开始了硝化抑制剂的研究;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了以氢醌类为主的脲酶抑制剂;80年代初期辽河化肥厂、盘锦化肥厂、大庆化肥厂、浩良河化肥厂、安徽安庆、广西河池化肥厂为代表生产的以脲酶抑制剂为主的缓释尿素产品已应用到大田上,并且同时开始了复合抑制剂和长效碳铵技术的研究;随后稳定性肥料在我国稳步发展。
标准出台使体系更科学
到了21世纪初,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制定的《HG/T 4135-2010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于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规范了相关定义术语,统一了检验方法,规范了稳定性肥料市场,标志着稳定性肥料产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4年6月1日农业部又颁布实施了《NY/T 2543-2014肥料增效剂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使与稳定性肥料相关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更为科学和完善。
就硝化抑制率的测定而言,在《稳定性肥料中硝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和赵秉强等编著的《新型肥料》中提到,如果按照《HG/T 4135-2010稳定性肥料》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对测定的环境及土壤要求较为严格,稍有不符就很难测出结果。而按照《NY/T 2543-2014肥料增效剂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中硝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则很容易得到重现性极好的测定结果。因此,权威的肥料检测机构在检测稳定性肥料硝化抑制率时应结合以上两个标准要求进行,以确保可以出具合理的检测报告。
稳定性肥进入“黄金年代”
就其优点而言,稳定性肥料技术具有肥效期长,一次施肥,养分有效期可达120天;养分利用率高、平稳供给;增产效果明显,平均增产幅度10%-18%;环境友好,无残留,当年降解率达75%;与其它新型肥料相比成本较低,成本增加只有普通复合肥的2%-3%,可以广泛用于粮食作物。目前稳定性肥料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应用推广。各个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专用肥有60 多个品种,应用作物涉及玉米、水稻、大豆、小麦、棉花等30 多种,每亩平均增产165.25千克,增产率高达14.7%,农民亩增收188.35 元。
虽然稳定性肥料优点突出,但是良品要有良法和良方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首先,稳定性肥料含氮量高、利用率高、溶化速度快,比较容易烧种,在推广时,一定要保证种肥隔离不少于7厘米。其次,稳定性肥料的施肥用量一定要结合当地种植结构及方式、常规用肥习惯进行推荐,常规用肥和稳定性肥料总含氮量上不能相差超过太多。总之,一定要与当地情况相结合,调查清楚当地的种植结构及方式、土壤的性质、施肥量、施肥的方式、所应用的农业机械等,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如今,环保监管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化肥企业生产及传统肥料的使用必会受到限制,而且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用肥方式的改变,也都将促使稳定性肥料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