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因环境治理,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市场火爆。关于“腐植酸”还是“腐殖酸”的问题,成为一大困惑。今天,协会用10个理由告诉大家,为什么工业腐植酸用“植”。
第一,工业用腐植酸研究起源用的是“植”。(科学号)
1957年3月,中科院煤炭研究室(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吴奇虎承担《煤中腐植酸的组成和性质》的基础研究项目,标志着我国煤炭(风化煤、褐煤、泥煤)腐植酸基础研究开始起步。
第二,国务院发布的两个文件用的是“植”。(天字号)
1974年,国务院批转了原燃料化学工业部、农林部《关于积极试验、推广和发展腐植酸类肥料的报告》(国发〔1974〕110号)。197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强腐植酸综合利用工作的请示报告》(国发〔1979〕200号)。其中,2个文件用的是“植”。
第三,“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称用的是“植”。(国字号)
1987年,国家计经委发文《关于同意成立中国腐植酸协会的批复》(经体〔1987〕392号)。
第四,原化工部制定的“硝基”“盐基”腐植酸生产规程用的是“植”。(生产号)
1978年,石油化学工业部颁发第一部腐植酸类标准——《腐植酸铵肥料统一分析方法》(HG1-1143-78)。
1980年,化工部发文决定开展出口硝基腐植酸的研究与开发。
1982年,化工部召开“腐植酸分析方法座谈会”。
1987年,化工部召开“腐植酸钠标准审定会”等。
第五,现有腐植酸基础产品生产企业名称用的是“植”。(动力号)
截至今年11月,通过网络检索腐植酸企业8529家,其中有3592家企业名称中有“腐植酸”。
第六,4次国家化学会议术语用的是“植”。(学术号)
“全国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是腐植酸发展史上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从1979年10月首届“全国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1981年11月“全国第二次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1984年10月“全国第三次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1987年4月“全国第四次腐植酸化学学术讨论会”,所有关于腐植酸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用的都是“植”。
第七,化工出版社出版的腐植酸系列科普书籍用的是“植”。(科普号)
由化工出版社出版的10余本腐植酸科普书籍,用的都是“植”。如《煤炭腐植酸的生产和应用》(1991)、《腐植酸类物质概论》(2007)、《腐植酸产品分析及其标准》(2007)、《腐植酸类绿色环保农药》(2007)、《腐植酸应用中的化学基础》(2007)、《绿色环保型腐植酸磷肥》(2007)、《生物腐植酸与生态农业》(2007)、《生物腐植酸肥料生产与应用》(2011)、《生物腐植酸与有机碳肥》(2014)、《腐植酸磷肥生产与应用》(2015)、《腐植酸新技术及应用》(2015)、《腐植酸质量标准与分析技术》(2015)。
第八,《腐植酸》杂志用的是“植”。(科技号)
《腐植酸》杂志于1979创刊,前身《江西腐植酸》,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国科财字〔2001〕22号)、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署新报刊〔2001〕054号)批准,由江西迁址北京,由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4736/TQ,国际统一刊号为ISSN1671-9212。
第九,腐植酸肥料分技术委员会用的是“植”。(标准号)
2015年11月20日,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腐植酸肥料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第十,联合国舞台宣示中国腐植酸产业成就用的是“植”。(联合号)
2014年6月5日,曾宪成理事长代表中国腐植酸行业,在联合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所做《让腐植酸水溶肥普惠全人类》报告,向世界宣示的8个科学故事用的是“植”。
当然,土壤学家研究用“殖”,无可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