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屹立于泉城东隅的山东农资大厦,在阳光笼罩下散逸着沧桑的时代感。作为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总部,这里曾见证了山东省农资行业的辉煌与迷茫,而如今正谱写着全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篇章。在位于农资大厦12层的会议室内,记者见到了山东农资董事长袁敦华。作为一位从业四十余载的老供销,袁敦华将青春与理想全部献给了农资行业。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谈笑自如地介绍了公司为早日化解担保圈流动性风险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并以“三新”为题概括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宏图。
新平台
盘活资产,放开手脚谋发展
山东农资在延伸自身产业链的过程中,曾为一家主营建筑机械产销与租赁业务的公司进行担保。2014年9月,该被担保公司因未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而遭遇银行抽贷。受此牵连,山东农资与山东省棉麻公司被银行集中抽贷7亿余元并冻结了部分资产,从此陷入互保危机。据悉,山东农资遭遇的是担保圈流动性风险,而非经营风险。
自陷入互保危机以来,山东农资在省委省政府以及省供销社领导的支持下,积极与相关银行进行交涉。然而,由于涉及省外银行调解,互保危机的化解工作一直举步维艰。
袁敦华回忆说,经历银行抽贷、部分资产及账户被冻结等风波后,公司的运转曾一度陷入困境。“那时,在省社、省金融办、省银监局的协调下,省内的银行很快便达成一致的意见,均表示不会抽贷断贷。但省外银行由于担保权矛盾,始终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说到这里,袁敦华略感无奈地摇了摇头,“银行可以对问题悬而不决,可企业却等不起,几千员工更等不起。”
穷则思变,袁敦华认识到,在互保危机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只有搁置争议,将闲置的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公司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他胸有成竹地表示,山东农资将于近期整合资源,吸纳资金,组建全新的农业综合型服务平台。新的平台将通过开展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进行直供的创新服务,探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开展土地托管业务,同时向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庄稼医院、农产品选种、耕种、植保、收割、烘干、仓储、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延伸,形成产、供、销三位一体的产业链体系,促使公司走出重经营、轻服务的沉疴痼疾,逐步由流通型经营向服务型经营转变。
2017年,山东农资规划省内土地托管面积超过1000亩,同时计划投资千万元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例如液肥滴灌系统、粮食仓库与烘干系统,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种植。袁敦华表示,虽然山东农资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是化解风险,但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新平台建成后,将盘活山东农资的优质资产与渠道,势必使公司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新形势
环保高压,重塑农业生态圈
近日,受环保政策限制、产销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化肥价格节节攀升,继续看涨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对此,袁敦华表示,作为单质肥的尿素,在观察化肥行情涨跌方面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尿素涨价会带动钾肥、磷肥以及复合肥价格的上涨。2016年8月-12月,尿素主流出厂价格一扫低位徘徊的颓势,逐步触底反弹至1600-1700元/吨,最高涨幅超过30%。袁敦华认为,此轮尿素涨价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最主要是受到国内环保形势的影响。
201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正式公布。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布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明确将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列为环境质量考核指标项。袁敦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环评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省、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地政府为配合国家化肥、农药减施政策的落实,纷纷要求辖区内的化工企业采取限产、停产、整顿、升级工艺等措施。
受中央环保高压态势的影响,京津冀、鲁西北、陕西等地区半数以上的尿素生产企业处于停产、限产状态,尿素产量一落千丈。但主流厂家的尿素库存都比较充足,并不担心无货可出。袁敦华特别提醒,短期来看,受春耕用肥量激增的季节性刚需支撑,尿素价格可能会在春节前后稳中有升,但考虑到粮食价格连年走低,农业大田作物的化肥走量不容乐观,化肥价格炒涨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有价无市、明升暗降的风险。
“谷贱伤农,更伤农企。”在袁敦华看来,农资行业面临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生态圈的问题。当前,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土地施肥不科学等现象在国内依然十分普遍,加上进口市场的冲击,导致国内的粮食作物成本高、价格低,农民种田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进而削弱了农民对于农资产品的购买力与购买欲。“由此可见,一味炒涨化肥价格,片面追求短线利益,只能是饮鸩止渴,死路一条。”袁敦华坦言,“农资企业只有与农民一条心,帮助农民产好肥、种好地、增效增收,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农业生态圈,最终惠农惠己。”
随着新型肥料的积极研发、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的不断推广以及有机肥代替化肥、化肥零增长等目标政策的落地,传统化肥的使用量将日益减少。“环保高压不是坏事,它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也会促使农资人重新思考整个行业存在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化肥销售负增长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有机肥、菌肥、微生物肥、腐植酸等新型肥料才有市场,但还需要给农民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袁敦华介绍说,山东省农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做好现有传统化肥业务的同时,着力提升化肥品质和肥效,探索新型肥料产品的经销,推进缓控释肥、增效肥料、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广泛使用,并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等科学用肥方式,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效、增收,打造立足“三农”的良性农业生态圈。
新战略
布局电商,成就未来大农业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的诞生,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为传统行业的创新升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2015年前后,大批资金涌入农资电商领域,掀起新一轮“跑马圈地”式的互联网烧钱运动。当身边的农资同行醉心于电商大潮的疯狂洗礼时,袁敦华却时刻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几十年农资行业的经验,使他一眼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袁敦华表示,农资电商可以做,但是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笨重物资如何运输及配送,包括包装规格的制定、配送时间及成本的控制等;二是电商的信用如何保障,包括对产品质量、渠道、售后服务的控制等;三是如何培养农民从网上购买化肥的习惯。袁敦华认为,这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农资电商就很难做大做强。截至2016年底,许多名噪一时的农资电商平台先后偃旗息鼓,其中的一些就此黯然落幕,另一些则悄悄地淡化农资标签,将经营的重点转向农产品销售与农化服务市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传统农资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但是不能盲目跟风,陷入概念炒作的泥潭。袁敦华直言:“山东省农不要‘互联网+’企业,而要企业‘+互联网’。”他认为,传统农资企业成熟的物流、营销系统、品牌口碑、服务体系以及长期扎根基层所积累的对于消费者需求的了解等优势,都是非农资基因电商无法比拟的。对于广大农资企业来说,电商模式的应用只是对传统销售渠道的整合与升级,完善的产业链与过硬的产品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在电商大潮中,农资企业应当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来扩大优势,而非沦为概念的附庸与牺牲品。
据袁敦华介绍,近年来,为了进一步降低农资流通成本,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山东省农积极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加快布局农资电商业务,全力打造农资物联网体系。在此基础上,省农依托线上线下的多元渠道,初步实现了各品牌农资产品的异地联采、集中集货和规模直供,在降低自身销售成本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农资电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农民切实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