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年,是“供给侧改革”深入人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农业乃至农资产业经历调整与挑战的“大考”之年。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行业需要鼓舞士气。面对产能过剩、市场持续低迷的新形势,化肥生产、流通企业、农药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了供给侧改革,从国内到国际实施战略布局,尤其是在肥料标准制定、国际化战略方面稳步前行,并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强强联手等大手笔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之路,以寻求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2016年,市场、政策倒逼行业打响品质革命的鼓声逐渐响起,生产企业产品定位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产品品质,企业发展更加注重立足长远;行业在转型升级中敲响了品质革命,且在企业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其鼓声将越来越响。
标准化行动: “中国声音”越来越强
标准的制定是肥料进入市场的第一关,标准所规定的养分含量以及施用方式是生产企业最重要的参照物,与市场中的肥料质量直接挂钩。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投入到标准制定队伍中,表明在化肥行业一场品质革命正在掀起,肥料品质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拥有品质过硬的肥料,我国化肥才能逐步走向国际,真正实现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
做大做强中国化肥标准先行,而标准做的“接地气”需要企业参与。今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肥料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2016年1月1日起,有机肥按《有机肥料》(NY525—201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18877—2009)、《生物有机肥》(NY884—2012)标准执行;7月1日,工信部出台了《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农业用硝酸铵钙》(HG/T3790-2016)、《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和《农业用硝酸铵钾》(HG/T4852-2016)4项硝基肥行业标准,在行业内轰动一时。据了解,《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是由河南晋开、江苏华昌、四川美丰化工联合起草;《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行业标准是由金正大、金象赛瑞、江苏华昌共同参与;由金正大集团参与起草的《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及《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分类》两项国家标准获批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参与制定的肥料企业均是我国肥料行业的佼佼者,他们表示,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向行业全方位展示企业产品,增加企业的权威性及知名度,还将站在行业高度解决肥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今年11月,轰动一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肥料与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34)第12次年会暨工作组会议”在山东临沂召开。此次会议在我国召开意义重大,我国在肥料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速度让人惊叹,在新型肥料国际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的建设与交流上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已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国际标准化会议之所以在我国召开,离不开前期的可喜成绩铺垫。8月25日,在京召开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研讨会”上传出喜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控释肥有了国际标准,填补了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的空白;由云图控股(原新都化工)参与并主导起草的《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国际标准于今年3月份在全球范围内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2016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又一大动作。相信,随着化肥标准制定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将在化肥行业掀起一场品质革命,中国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国际化战略: “走出去”快速推进
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快速接轨。对农资行业而言,中国企业羽翼渐丰,逐渐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在全球化肥市场激烈碰撞,国际化肥企业重铸格局的当下,中国化肥企业正以学习的心态和竞争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引入先进技术、加大出口力度、开发境外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中国化肥企业在2016年打出一套海外“组合拳”,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制造”的强烈愿望。中国化肥企业参与跨国合作,既是在经济低迷形势下克服困难度过危机的一种选择,更是企业坚决投身全球化浪潮的勇敢抉择,也是我国肥料品质得到国际认可的一种表现。
2016年3月,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宜昌新洋丰收到澳大利亚农业部颁发的出口澳大利亚化肥供应链一级资质证书。新洋丰认为,既是对公司实力的认可,同时也对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水平。
产品出口只是参与国际市场的最基本形式。在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中国化肥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单纯输出产品,而是主动选择海外并购,希望以行业多元化、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战略打破现有发展僵局。2016年7月,金正大集团出资1.1亿欧元收购德国康朴公司100%股权,中国化肥行业最大的一宗海外并购案顺利完成。可以说,这一标志性的收购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样板。与此同时,国内化肥生产巨头湖北宜化集团也计划在非洲建设化肥企业,预计在未来5—10年将其打造为主要产品输出地。同时,宜化还将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工厂,让“走出去”战略持续推进。
对于中国化肥企业而言,跨国合作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产品技术研发实力,有利于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掌握境外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其中,四川开元集团于2008年在老挝寻找钾资源,同时成立老挝开元矿业有限公司进行开采和加工钾盐矿。目前,老挝开元氯化钾产品已经销售至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同时也反哺国内市场,增强了我国钾肥进口的话语权。
规模化变革: 强强联合做优做强
我国化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化的变革。面对市场行情低迷触底,农民规模化经营步伐趋快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化肥企业选择大联合,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厂商合作,抱团取暖;收购兼并,规模化经营;跨领域整合,布局大农业。无论是同业整合互补,还是延伸产业链的跨行业并购,化肥企业选择突破自我,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做大做强。
市场寒冬,抱团取暖成共识。5月5日,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共同开拓云南农资市场达成重要共识,将充分发挥宜化集团的品牌、质量和资源优势,发挥云农股份公司的仓储、物流、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
强强联合,探索扩张新模式,最终寻求共赢,也逐渐成为化肥企业之间合作的策略之一。7月2日,根力多生物股份公司同瓮福集团签订意向性战略合作协议,受到了业界的强烈关注。磷化工的行业大鳄,缘何与新型肥料的领军企业走到了一起,成为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无独有偶。在6月13日,武汉飞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北瑞辰祥生态肥业有限公司举行上市重组签约仪式。双方将共同打造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新型复合肥料,并联手打造湖北中微测测土配方实验室,为有测土配方需求的地域提供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测土配方肥料。
化肥行业处于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购成为很多龙头企业选择突围的主要方式之一。8月3日,世纪阳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俄罗斯阿康在山东临沂递交签约书,受让俄罗斯阿康公司持有的红日阿康公司全部股权。完成后,世纪阳光拥有目标公司全部股权,并间接拥有红日阿康以及山东中富、临沂罗庄及临沂鼎瑞各约50.5%股权。
此外,史丹利并购湖北中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六国化工以增资扩股方式实现对中元化肥的战略收购等诸多案例,进一步证实农资行业并购时代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