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2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明朝有个“袁隆平”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383年前的昨天,也就是明朝1633年的12月8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病逝了。之所以要纪念他,实在是他对中国农业贡献巨大,即使穿越到今天,他也绝对是农业界的大腕猛人。

    来看看这位猛人在农业领域的贡献吧。他出身农家,虽然后来官职很高,但终其一生都对农业保持了高度的兴趣,不仅注重技术实验,还著书立说,对农业的贡献几乎是方方面面的。在农业大政方向上,他主张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要知道自魏晋以后,我国粮食的供给、农业的中心就转向南方,现在粮食生产中心才北移到东三省。这位农业猛人400年前就主张发展北方农业生产,解决粮安天下的问题;在农业技术突破上,他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唯风土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作物是否宜于在某地种植,一切决定于这里的风土,而且一经判定就永世不变。他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试验,打破了这个禁锢。要是没他,新肥料新技术谁会用?袁隆平海水里种稻子不被看成疯子?说到袁隆平,这位猛人的贡献比起袁院士也不遑多让,可谓是明朝的袁隆平。比如,他对棉花在东南地区的种植、推广做了不少研究;再比如,他提高了南方旱作技术,总结推广了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最可与袁院士PK的是他对甘薯种植与传播的伟大贡献。

    在他之前,甘薯从遥远的美洲大陆漂洋过海,又从吕宋传入福建、从安南传入广东,在广东、福建部分地区普遍栽培开来。1608年,江南受灾,饥民遍地,是这位猛人倡导把甘薯引种到淞沪地区,解救了万千饥民。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生产实践,总结了成功的经验,解决了留种和藏种的瓶颈问题。更更重要的是,这位猛人总结了“甘薯十三胜(也即甘薯的十三个优势、价值和卖点)”,进行了堪比现代大众传播的宣传推广。比如他总结的第九条是“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不就是今天红薯干的雏形嘛。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8世纪到19世纪,甘薯种植已经遍及全国。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甘薯的贡献,康乾盛世的3亿多人口是不可想象的。

    看到这里,你觉得这位猛人如何?他的农业学术著作就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等。如果还不够劲猛,我们再来点猛料。他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深且广,还总结了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这属于今天的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1600年,他拜访、结识了利玛窦,经过六年研读一年笔耕,翻译出了《几何原本》,这是《欧几里得几何》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我们今天中学里学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这些名词,可都是人家400年前创造的。至于说他的第十六代孙有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倪桂珍又生了宋氏三姐妹,这就有点扯得太远了。不论怎样,这样一位猛人我们不该忘记,尤其农资人不要忘记,他叫徐光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