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 生 纪 事
在小别离之前就幸福团圆吧

□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陈 沐

    2001年9月初,妈妈送我到合肥,上大学。

    办理完新生入学手续,妈妈领我到街上吃饭,再到商店买齐住校用的日用品,又和我一道回学校宿舍把东西收拾安顿好。“那你好好的,我(回)家去了。”说完,妈妈就出门赶往车站乘大巴车回青阳。

    报到后的周末一过,新生开始军训。第一次出门住校的我水土不服、肠胃消化紊乱,在电话里跟妈妈诉苦,说“想家”。“那我明天来一下。”妈妈在电话那头说。第二天一早我照常去军训,到中午时买一份饭菜带回宿舍。那天我忘带宿舍钥匙,倚靠楼道窗户边吃饭边等舍友,心想妈妈什么时候到。

    “小沐啊!”有人叫我。是妈妈!我回头,只见妈妈两手拎得满满当当,大袋子里面装着沉甸甸的水果、牛奶……她还从青阳买好给我的肠胃药。袋子里有从青阳买着带来的两大串香蕉,她招呼舍友吃,好几位说那是她们吃过的最大个儿的香蕉。

    下午还要军训。妈妈看我状态还行,略微放心,跟我叮嘱一番后,叫我赶紧午睡,自己要赶车子回青阳。我问她午饭没吃就走啊?妈妈说不饿,叫我不用管她。又让我们快午睡,自己掩门离开。

    后来有次跟妈妈提及此事,她回想一下,缓缓地说:“我从后面,看你一个人在窗子边吃饭,觉得怪可怜的……”

    现在回想当时情景,心里充满了自责。一点小事就打电话让妈妈操心,才没几天又害她跑一趟。那时不像现在交通方便,从青阳到合肥来回跑一趟费时费力。妈妈拎着沉重袋子,从学校门口走到宿舍要近20分钟,多难拎、难走啊……我怎么想不到在食堂多打一份饭菜给妈妈备着呢?我的父亲去世早,家里一切都是妈妈操持,小生意要打点,弟弟正读高二,她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但她那个已经17岁的女儿是多不懂事、不知道疼惜人啊!

    我的女儿两岁半时,我和家人商量,送她上托班。第一天把她交到托班老师手里,这位温和面善的老师叫我放心上班去,我对女儿说“再见”“在幼儿园好好玩儿哦!”她哪知道这意味着跟家人一整天的“小别离”,跟我愉快回应后,开心满怀地在小教室里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估计她不一会儿就知道“其中蹊跷”,当晚大哭乞求明天不要送她去幼儿园。抵抗情绪在第二天小教室门口分别时达到了高潮,她的小手拽扯我的衣角嘶声力竭嚎哭,瞬间鼻涕眼泪糊满脸,嗓音嘶哑祈求妈妈不要走!

    “我是不是太心急、心太狠了……”我心疼、犹豫,几乎打退堂鼓:“不上(托班)了!宝贝我带你回家!”

    “不行啊,成长就意味着别离……难道你不想孩子长大?”

    两个声音在我内心撕扯,最终还是理性为上,我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转身离开。那几天上班忐忑焦虑、魂不守舍,孩子的哭声犹在耳边,恨不得掏心掏肺弥补宝贝的“心灵巨创”。还好,女儿省心,断奶容易,对托班新生活的适应也很快。一个星期后送她去幼儿园,互道“拜拜”后,她就扎到小孩儿堆里玩玩具了。今年新生季,女儿都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了!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指向别离。前一段时间播出的电视剧《小别离》,电视机前的人们多有共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迷惘,家长的干涉与无奈,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矛盾、体谅……都说小别离是为了大团圆,可时间容不下拖延、僵持着的互相别扭,甚至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为什么不能敞开心扉、理解相互的不易,在别离之前就过得幸福团圆呢?我想对养育我长大,为我们付出难以计数,也曾被我埋冤的母亲说:“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同样的话,我也想对我的女儿说,因为她也承接着我的粗心、急躁、浅陋,更给了我为人母后领悟、感恩的机会,以及身为母亲的无限的快乐、希望和满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