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是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取精准施药技术是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重要手段。应从加大高效农药、助剂试验示范与推广力度,抓好抗药性检测治理,组织安全用药宣传培训和完善农药械信息服务等方面强化农药科学安全使用。
重点做好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今年在28个省安排62种新型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8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试验示范,建立各类试验示范点230多个;通过实施小麦、水稻、玉米、大麦、苹果、葡萄等作物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高产创建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等活动,对28种药剂组合大面积展示与推广。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展示活动,筛选、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替代了使用量大、效果差、病虫抗性强的老旧农药品种,特别是加大植物免疫诱导剂、生长调节剂、喷雾助剂等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了农药减量使用。
认真组织重大病虫害抗性监测与治理,印发了2015年水稻、棉花、小麦、蔬菜重大病虫害抗药性监测报告,提出了抗性风险评估和治理措施。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以水稻、小麦、蔬菜、棉花等作物为重点,在20个省建立8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开展了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小菜蛾等13种主要病虫害对30多种田间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发布了抗药性公告,并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小麦赤霉病、小菜蛾等一些重要病虫害抗药性快速发展态势,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提出抗药性治理的有效措施,并通过交替用药、轮换用药、暂停用药等技术措施,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继续组织实施“百县万名农民骨干科学用药培训行动”,与植保(中国)协会及一些企业合作,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经营者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中的有关人员为重点,对当前禁用、剧毒、高毒农药和假农药的识别,农药使用防护技术与农药中毒抢救措施,农药高效使用技术,以及当地主要病虫害识别和防治知识等进行系统培训。
完成了2015年农药使用调查监测项目,开展了种植业实际用药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当前我国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总用药量(商品量和折百量)、用药成本(商品量和折百量)及亩用药量、用药成本,以及目前使用农药中微毒、低毒、中毒、高毒农药的比例。制定2016年农药使用调查监测项目实施方案,预测2017年农药械市场供需情况,为基层农业植保技术人员、农药械经销商等及时提供植保信息服务等。
加速推进新型植保机械推广
从植保机械的发展趋势上看,人背机械向机械背人方向发展,小型植保机械将逐步被大中型植保机械取代,单一功能的植保机械将被综合性、智能化植保机械取代。
开展新型施药机械试验示范。在16个省建立了新型植保机械展示与试验示范区30个,重点进行水田、旱田、高秆玉米田、马铃薯田和果园专用自走式新型植保机械试验示范和高效施药技术展示,在10个省继续开展无人机低空施药应用示范,引导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推广应用航空施药技术,并联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12个省区继续针对小麦、玉米、水稻开展大中型施药机械农药利用率测试工作。通过试验示范和利用率测定工作,掌握新型植保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功效以及农药利用效率等情况,验证新型药械在大面积防治小麦、水稻病虫害过程中的性能、效果,摸索新机械使用技术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搞好技术储备。调查结果显示,示范区平均减少农药用量15%-20%。
组织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技术系列培训活动。为全面推进植保机械更新换代,逐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协调有关大型植保施药机械企业继续开展植保机械使用与维修技术培训活动。据初步统计,30个省(区、市)共开展培训450多期,参加培训的专业化防治组织4000多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2万多个、种植合作社1万多个,累计培训机手5万多人次。
加快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在山东省商河县举办了新型植保机械观摩展示与技术培训活动,来自29个省(区、市)植保技术推广系统相关负责人、技术骨干,60多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负责人,以及18家国内外生产新型高效植保机械企业的代表共计160多人参加观摩培训。现场演示了9种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6种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无人航空喷雾机,以及5种风送式果林喷雾机,并对每种机型性能和技术参数进行了培训。通过观摩和培训活动,让植保系统和专业化防治组织了解现有实用、高效的植保机械最新发展状态,掌握不同机型的性能参数,对加速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重大病虫防控能力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装备水平,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做好鼠害和草害的治理
鼠害、草害是影响作物高产的重要因素,开展农区鼠害和农田草害的防控、防除工作,均应从加强鼠害、草害发生危害监测、建立防控示范区、举办防治技术培训普及科学防控知识等方面入手。
抓好农区鼠害防控
组织农区鼠情系统监测与预报。根据近年来部分农区鼠害呈加重发生的态势,2月份发布《全国农区鼠害发生趋势分析》,统一安排部署140个鼠害监测网点开展鼠情监测工作,在浙江、陕西、北京等省份开展了物联网监测鼠害的试点。各地监测结果表明,2016年全国农区鼠害总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东北大部、华南大部、华北北部和新疆部分地区呈重发生态势。
建立农区鼠害防控示范区。集中展示“五统一”灭鼠技术模式、毒饵站灭鼠技术、物理生物灭鼠技术和TBS绿色防控技术,共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60个。据统计,各省农田统一灭鼠示范面积达3116.67万亩,农户统一灭鼠示范1565.4万户,示范毒饵站灭鼠农田3534.71万亩,参与示范的农户2075.08万个。
举办农区鼠害培训班。10月下旬在广东举办第13期农区鼠害监测和防控技术培训班,总结了今年的灭鼠工作,会商了明年的发生趋势和防控方案。编印《中国农业鼠害防控技术培训指南》3000册,用于各地开展技术培训。
开展鼠害防控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北方农作区鼠害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的工作,建立4万亩鼠害防控示范区,并对当地农民及基层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继续实施中国-新西兰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新方合作建立黑线姬鼠监测模型,深入开展相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在海南和广东开展鼠类不育剂(莪术醇)控制农田鼠害的试验示范,探索该不育剂实际应用技术,全面测定该药剂对农田鼠害的可持续控制效果。
组织农区统一灭鼠。下发《关于开展农区灭鼠工作的通知》和《农区鼠害防控技术方案》,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农区鼠害治理工作。据初步统计,2016年全国农田鼠害发生4.29亿亩次,农户发生1.27亿户次,全国农田鼠害防治面积达2.74亿亩次,防治农户0.9535亿户。共投放杀鼠剂毒饵3.48万吨,实际挽回田间粮食损失46.27亿公斤,挽回农户储粮损失28.54亿公斤。
加大农田草害防除力度
开展“镰刀弯”玉米田除草剂药害调研和防控技术培训。根据农业部有关安排,组织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相关专家就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及除草使药害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并通过深入研讨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种植结构防范除草剂药害风险技术》。开展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田除草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玉米田除草剂药害及预防措施和对玉米后茬作物安全的可替代的新型高效除草剂品种及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为防除“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除草剂药害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组织农田抗性杂草考察和草害监测试点。组织有关专家考察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新疆等水稻田、麦田抗药性杂草发生和危害状况,研究主要农作物抗药性杂草重发生区抗性治理对策措施。在江苏、陕西等省开展农作物草害监测试点工作。
开展稻田抗药性杂草防除技术试验示范。联合有关除草剂企业,组织开展了14个高效除草剂新品种试验,在水稻、小麦、大麦、玉米主产省区建立草害防控示范区28个,并组织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开展了稻田稗稻、鸭舌草等抗性杂草防除技术试验示范。
组织杂草防控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活动。先后在安徽、湖北组织召开全国小麦稻田杂草抗药性治理技术培训及现场观摩,并联合有关企业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黑龙江、宁夏等省区组织开展稻田抗药性杂草防除技术培训活动9场,参训人员1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