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7化肥市场路在何方?
化肥和硫市场分析专题报告会权威分析
□《中国农资》记者 宋安勇 胡泓林 雷雅茹

  PART3: 钾肥:挑战与机遇齐飞,出口共进口一色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陈国福在报告中称,据统计,我国氯化钾企业共32家,总产能达到803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0.2%;硫酸钾企业共12家,总产能28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8.3%。此外,加工型硫酸钾企业91家,产能460万吨。

    2015年全国资源型钾肥产量571.7万吨(K2O),同比上升3.5%,加工型钾肥产量153.3万吨(K2O),同比上升5.7%。从2000年至2015年,我国钾肥产能年均增长率18.6%,近5年增长率为10%。受资源因素制约,我国钾肥主要生产省份集中在青海和新疆两地。其中,青海产量为494.3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0%;新疆为85.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两地集中占到全国的95%。

    现状:延续低迷行情 难改供过于求

    2016年1-9月,全国累计生产钾肥469.5万吨,同比增长5.8%。其中国内资源性钾肥总产量约为430万吨(折K2O),预计全年钾肥产量比去年稍有下降。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秘书长陈国福表示,由于化肥市场的整体低迷,预计行业全年平均开工率保持在80%左右。2016年钾肥行业继续延续2015年下半年低迷行情,整体效益明显萎缩,行业效益情况不乐观,企业经营仍然困难。据统计,9月全国氯化钾平均批发价1886元/吨,比年初2070元/吨下降184元/吨,降幅8.88%,实际成交价一度跌到1700元/吨。9月份全国硫酸钾平均到站价2200元/吨,比年初2700元/吨下降500元/吨,降幅18.5%。2016年9月,钾肥亏损企业数从16家增加到28家,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33.5%。整体而言,1-9月份钾肥行业利润总额13.43亿元,同比降幅51.2%,虽然利润比氮肥、磷肥行业好一些,可仅仅为复混肥行业的10%。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1-9月累计进口钾肥446.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8.2%。1-9月氯化钾进口量为431.8万吨,同比去年减少29.6%;硫酸钾进口量4.5万吨,同比增加56.5%。今年1月氯化钾进口量依然巨大,是近5年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多出34.7%,主要是因为上一年度大合同协议的结转及新大合同敲定前海运进口许可证的审批暂停。从2月起,进口量逐步减少,9月到港产品陆续增加,氯化钾进口量有所回升。

    我国钾肥出口严重受阻。硫酸钾去年累计出口7.7万吨,而今年截至9月仅出口1.9万吨,同比减少74.2%。一方面由于国际化肥供应量不断增加、价格持续走低、国际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关税过高,出口不易。截至今年9月底,港口总氯化钾库存量(含保税)在222万吨左右。

    我国氯化钾自给能力稍有增加,港口库存处于高位,故而今年我国钾肥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粮价低位、种植结构调整等影响农民积极性,下半年钾肥市场需求不会高于去年同期,港口库存短时间仍难缓解。我国企业在境外有近30个钾盐项目开发,主要分布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哈萨克斯坦、泰国、埃塞俄比亚、俄罗斯、伊朗、阿根廷、美国等10个国家。己建成4个项目,均在老挝,产能77万吨,2015年产量约58万吨(KCl)。

    预测:产能平稳增长 价格低位运行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钾肥资源税整改、铁路运费进一步市场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陈国福预计2017年钾肥退出产能约10万-20万吨。而钾肥大厂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2018年前仍有扩产计划,其中盐湖集团计划扩产至600万吨,藏格钾肥计划扩产至200万吨,罗钾计划扩产至180万吨等,预计2017年新增产能约在70万吨,因而2017年国产钾肥产能依旧平稳增长。

    对于国内钾肥价格,陈国福预测未来2-3年化肥市场将在低迷中徘徊,市场大幅回暖可能性不大,2017年钾肥价格总体平稳低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减少化肥投入,化肥市场总体供过于求等等都是后市的利空因素。但钾肥后市同样存在利好,今年国内钾肥市场价格曾一度短暂达到1700元/吨的底部水平,目前价格在1800-2000元/吨之间,考虑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继续下行空间有限。

    展望未来,钾肥市场困难与机遇并存。首先,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2016年钾肥总供应量或将达到2000万吨实物量左右,我国年钾肥实际消耗量大概在1500万-1700万吨,库存压力较上年很可能会有所减轻。其次,化肥出口关税过高,行业困难加重。其他农资产品早已零关税,只有化肥仍在收税,钾肥出口关税和含钾复合肥出口关税明显高于其它品种。此外,优惠政策逐步取消,企业成本不断增加。钾肥地处偏远,以铁路运输为主,运输成本高昂。

    钾肥市场正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用肥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大力发展钾肥新品种和提高利用率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线下渠道整合与线上应用拓展结合成为未来化肥领域的机遇。钾肥行业今后也将建立现货交易平台等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未来5年时间内,我国境外钾肥基地的建立将进展迅速,争取在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刚果(布)等国家增加上百万吨的钾肥产能。

    PART4:复合肥:“养分复合”向“功能复合”转变

    在本次报告会上,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分销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应敏杰在主题报告中称,当前我国复合肥行业进入了发展的新命题阶段。

    2000年以来,国内复合肥市场需求始终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复合肥料年施用量呈现逐年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高于同期单质肥料需求增长率。但是,由于粮食供需紧平衡长期存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动消费升级、农业从业人口不断减少等多重因素,决定了农业投入品未来的需求发展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力提升的发展要求。同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对肥料的功能诉求也将随之扩展和延伸。

    复合肥稳定发展依赖四大要素

    应敏杰分析称,我国复合肥行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满足以下四大要素:

    首先是劳动力要满足“省工”需求。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同时,我国土地流转集中不断提速,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对肥料生产和流通带来深远影响;劳动力发展趋势对肥料产品的“省工”特性提出新需求。

    其次是劳动工具要满足“高效率施肥方式”需求。我国农业人工施肥仍占主导地位、水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高效率施肥方式的推广及其相应的配套肥料产品都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再者是劳动对象——土地要满足“地力修复”需求。当前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耕地面积中70%为中低产田,耕地质量退化占比均为40%,面对经济发展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挑战,提升土壤地力迫在眉睫。

    最后是劳动对象——作物要满足“品质提升”需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主粮作物增产的边际收益下降导致经济作物需求不断提升,规模化种植者和消费者同时也对经济作物的品质提出新要求。

    为节省人工、提升养分使用效率和肥料施用效率,同时也为修复土壤、定向提升作物品质、更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复合肥发展出现新的命题,预计未来产品定位将由“养分复合”向“功能复合”转变。

    现状:粮价“跌跌不休”  复合肥独木难支

    应敏杰对与会嘉宾表示,回顾2016年,全球粮价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跌跌不休”,谷物、植物油、乳制品、肉类等价格指数出现大幅下跌,其中肉类的价格指数全年下跌23%,创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今年国家继续保持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格,所以小麦和水稻的价格基本保持不变。但是随着整个价格思路的控制变化,今年的玉米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目前,三大主粮的库存消费大于40%,处于较高水平。受此影响,复合肥价格也无力攀升。

    预计2017年,粮食价格将会出现短期的小幅回调,但整体上涨空间比较有限。由于整体供需失衡,预计未来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中短期还将保持低迷态势,加之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明年我国的化肥整体出口无利好因素支撑。

    应该说本轮粮食价格低迷主要是受粮食供应充足、需求温和以及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并且区别于以往的季节性自发性价格波动,此次化肥价格低迷是在全球范围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不振影响,具有较强的输入性和持续性;短期价格回调缺乏长期支持。

    预测:冬储复合肥将过“暖冬”

    从今后的农资销售行情来看,今年冬储期间,除二铵价格存在下行压力外,尿素、一铵、钾肥在成本、供需、国际市场多方面综合影响下,预计价格将会触底反弹。复合肥冬储生产成本持续提升,但随着二铵价格保持在低位,销售价格将受到竞品的压制,面对产销两端的双重挤压,生产环节若产销节奏把握不当,可能面临比行情整体低迷时更尴尬的境地;在行业供给侧改革成效尚不显著,整体供过于求基本面尚未改善的情况下,行业寒冬仍将继续。

    当前各肥种的反弹只是中短期效应,对于贸易商来说相当于寒冬中遇到了一股暖风,而对生产环节来说无疑是寒冬中遇到一场雨夹雪,虽然短期内不再冰冻三尺,但体感的寒冷可能毫无缓解。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