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内外兼修提升综合竞争力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报告会深度解析行业发展痛点
□《中国农资》记者 陈元邦 刘 颖

    纵观我国肥料行业,宏观经济不乐观:市场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低迷,行业效益大幅下滑,不少企业被迫停产,行业总体走势呈现低位运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在此背景下,针对肥料行业标本兼治的一系列改革已刻不容缓。生产企业需要加强产能优化和产品创新研发,流通企业应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同时应借助国家政策红利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国际话语权,并积极探索未来农业发展走势,做好行业转型升级。11月5日,在第十七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期间举办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国务院研究室、国家部委、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以及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领导和专家们就如何做好我国农资行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解析。

  原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 李勇武:

    企业要重点发力由大向强转变

    磷复肥产销会经历了十七届,也经历了化肥的三个阶段,即化肥短缺、大发展、去产能化时期。2016年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也是我国化肥行业比较困难的一年,行业产能过剩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需求减弱、出口市场严重受挫、利润持续下降,行业寒冬远没有结束。

    当前正是去产能化的阶段,企业需要爬坡、过坎。磷复肥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企业既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沉着应对,也要看到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要坚定信心,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磷复肥行业由大向强的转变,为保障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要从思想上主动作为,坚持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弘扬工匠精神,从产量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二要大力创新,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突出产品的功能化、高效化、差异化的创新。要以需求为主导,精耕细作,打造厂商共同体。此外,必须要创新营销模式,千军万马的营销不是一个科学的模式,这个路必须走。三要以安全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为手段,加强市场准入,修订和提高产品标准,与国际市场需求充分接触,扶优扶强,淘汰落后,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行业绿色生态合理的发展。四是加强磷矿伴生资源利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研发磷石膏,为自然化的利用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含量。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副巡视员、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秘书长 符纯华:

    亟须探索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模式

    我国农资流通行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营销向技术营销和服务营销方式转变。探索农资流通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服务模式创新已成为农资企业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农资流通行业面临几大严峻挑战: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使得农资产品市场需求保持基本稳定,市场份额连增的情况一去不返;随着农资行业优惠政策相继取消,农企经营成本明显提升;农资行业去产能任务艰巨,市场长期低迷,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随着各类电商模式兴起,传统农资流通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传统农企存在着服务方式落后、管理体制不顺、人才结构老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此,亟须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创新农资经营服务,实现从农资经销商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变,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生产提供综合服务,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

    农资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应做到:发挥农资流通网络优势,建设特色农资产品生产基地,着重研发高端农资产品的生产建设项目;依托农资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农资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深入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展土地托管和流转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提供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破解了农民外出打工带来的“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种什么”的农业生产难题;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设立新型庄稼医院,提供“一条龙”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资物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农资”建设,积极促进线下实体农资经营网络与线上服务平台的有机融合;适应农业适度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开展定制服务,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 唐 元:

    企业要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由落后到发展的曲线,经历了起步阶段、追赶阶段、平缓增长阶段,其中,2000-2020年为追赶阶段,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非常集中、非常尖锐的时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裂变,可能会产生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会产生很多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经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二是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达到40%以上,这是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三是经济竞争力不强。在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尽管价格竞争力较强,但贸易增量不增价甚至跌价。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最为重要的是提出科学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要从战略方面将其落实,其中促进创新发展战略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措施,重点是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化肥生产企业理应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还有就是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战略,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力争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的区间之内。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副处长 仲鹭勍:

    产业格局要大而强 农资企业要精而简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实现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未来,农业现代化依旧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对此应做好三个农业体系建设,即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肥料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肥料产业应从产业格局、技术创新、农化服务和信息化等方面着手,产业格局应做到大而强、农资企业精而简。近年来农资企业并购重组态势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应做到外并技术、横并规模、纵并渠道,完成善意的优势互补而不是恶意的竞争打压;技术创新则应以问题为导向,向产品高效化、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化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农化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等多管齐下,为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 陈 锋:

    借“一带一路”做有国际认知的企业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从提出到实施的三年多来,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技术交流发挥了巨大的纽带作用,更为我国的重点产业的优质产能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缓解了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将重启中国农业全球战略的布局,给化肥领域带来深度合作机遇。

    我国化肥前20大出口市场中,有11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我国主要化肥品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数量和金额的出口比重均高达六成以上。原因在于,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肥需求巨大,且沿线部分区域生产水平较低,为我国的肥料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此,应加强“境外园区+海外仓”与化肥行业的跨界融合,为拓展海外市场提供竞争优势。境外经济园区作为综合服务平台,发挥着促进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风险、扩大出口创汇的重要作用。而“海外仓”则提供了一站式控制与管理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利用成本、渠道优势,挖掘化肥产业链价值。

    在对外经贸合作中,产品标准化和施肥技术的不同将是影响我国肥料“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产学研联合攻关,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适应国外施肥技术,为肥料产品“走出去”打好国际基础。同时,国内农企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赢得当地民众信任和尊重,做一个有国际认知的良心企业。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