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华合作时报编委、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 孙立新
访谈嘉宾:
四川省开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杜 勇
美盛公司中国总经理 赵 伟
耐特菲姆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曾秋朋
云南云天化联合商务有限公司总监 蔡世军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 蓓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研究中心主任 葛仁山
主持人:四川开元的老挝钾盐项目是老挝在建中资钾肥项目中的翘楚,开元作为“走出去、运回来”的成功典范,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杜勇:针对我国钾肥供求缺口大的突出矛盾,到国外勘查开发资源、建设中资企业海外钾肥基地,成为解决我国钾肥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找准时机,找准市场,找准资源,才是“走出去”的真正目的。“走出去”要看机遇,不能说走就走,更不能想走就走,要因企业而异,不能盲目跟风,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调研,更要跟着国家的政策走,向先行者取经,向后来者授教,携手同进,抱团取暖。
主持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是双向开放、互利合作的过程,合作机制与平台的建设为外资企业“走进来”带来哪些机遇?
曾秋朋:耐特菲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厂家和智能灌溉方案的提供商,全球拥有35家分公司,业务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占据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2015年,耐特菲姆与海南绿生公司、广东天禾公司等农资流通企业进行了全面合作,针对中国市场展开新的布局。特别是今年5月,公司在银川建立了第17间国际工厂,标志着耐特菲姆在中国市场迈出了战略性的一步。该工厂全面投产后,大大地缩短耐特菲姆在中国的供货周期。同时,在银川国际工厂“走出去”的滴灌产品,与耐特菲姆在全球销售的产品同具竞争性,都是统一标准化的产品。
主持人:在 “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美盛公司如何进行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赵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还是世界经济要素有序和自由的流动,更是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和全球市场的深入融合。现在全球经济从过去几十年的“增量经济”变成了“存量经济”,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续竞争将成为资源、物流、效率,以及技术创新的竞争。立足中国市场、产销一体化运营、自建分销网络,才是国际肥料企业长久保持在中国市场竞争优势的最佳路径。美盛公司从最初以贸易为主,到稳步推进本地化生产,直至今日实现全国分销网络的布局,业务模式清晰且更接地气。
主持人:近年来我国化肥产量不断增加,化肥外贸情况如何?
王蓓:中国农资企业拥有巨大的产能、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且由于路程短,在运输成本上优势明显。近年来,中国农资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国内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拓展对外贸易,加大出口力度。2015年我国化肥出口量为3000多万吨,其中1000多万吨销往印度,700多万吨销往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但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加之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甚至出现出口价格与国内价格倒挂的情况。因此我们考虑可以把目光从运输成本较高的北美、南美市场转向具有地缘优势的东盟国家市场。
主持人:对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华昌有怎样的国际化战略构想?
葛仁山: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农资行业商机无限。同时,国际农资市场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农资企业要尽快“走出去”寻找商机,加强业务交流合作,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农资市场,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资经贸合作。华昌化工2016年化肥出口量为30万吨,主要依托港口优势和成本优势,下一步将依托国内成熟的营销模式和先进的技术,大力实施品牌化国际化战略。
主持人:云天化如何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蔡世军:我国磷肥产业增长飞快,从进口磷肥的国家逐渐转变成净出口国,拓宽产品出口是必要的选择。“一带一路”把中国西部省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市场联系起来,并且延伸至欧洲,这为增加磷肥产品出口提供有利的途径,战略性地开拓更大的磷肥市场。处于亚洲地理中心的云南省,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丰富的磷矿资源。2015年,云天化与以色列化工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由云天化为以化提供优质廉价的原材料,提升其在中国和亚洲市场的竞争力。以帮助云天化引入技术及管理层面的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促进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