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进出口市场 20年飞速巨变
《中国农资》记者:关于公司进出口业务的背景历史,请作一下介绍,中间是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有没有值得回味和总结的片段?
孙冬云:云南农资的进出口业务始于1996年,当时公司一方面通过国家分配的化肥进口配额,由中化代理,进口氮、磷、钾及复合肥等各类肥料,每年大约20-30万吨,是国内市场第一家进口硝酸钾用于烟草肥生产的企业;另一方面进口农药,与德国拜耳、瑞士先正达、日本住友等企业建立了较早的业务往来,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药进口企业。2001年底,成为第一家在云南省取得化肥自营进出口权的农资流通企业。2003年之后,随着我国化肥产能的扩大,公司经营业务逐渐转为出口。
从1996年到2016年,短短20年,公司进出口业务经历了从进口逐渐转为出口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我国化肥资源从产能匮乏短缺到资源丰足,再到产能过剩;供需矛盾由供不应求到供远大于求的快速转变。身处其中,最大的感受一是中国化肥产业巨变之迅猛,令人瞠目;二是任何行业、企业都必须顺应中国改革发展的大方向,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才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产能过剩倒逼
企业“走出去”
《中国农资》记者:当前化肥产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化肥出口业务在操作过程中是否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目前遇到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孙冬云: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中国经济通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特别是面对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我国化肥产业正式迎来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大考”,伴随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实现化肥产业突围与发展,将成为我国化肥产业未来发展的第一命题。
目前云南农资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方面,优势资源开始匮乏。第一,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开发,一批具有高品质的磷矿资源正在逐渐流失;第二,开发成本和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第三,供需错配。一些国家有需求,但我国产品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无法准入,一般品质的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随着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的提高,云南肥料企业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于云农股份来说,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成熟业务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挖掘新市场;二是通过市场倒逼机制,立足云南,勇敢“走出去”进行跨国合作和投资;三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及时分享经济发展红利,谋求更大发展机遇。
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架桥过河”
《中国农资》记者:立足现有市场资源优势,公司如何实现产品“走出去”重任,在当前国家提倡“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公司的国际贸易业务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调整经营思路和布局经营规划?
孙冬云:公司进出口业务的转型要立足实际、看清形势,特别是围绕即将建成的泛亚铁路,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发展机遇。一方面,服务“三农”这条主线不会变;另一方面,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架桥过河”转变,不仅要坚持产品依托服务,还要进行外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外贸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不是盲目的,是立足现有优势业务资源,不断尝试新的业务、新的模式,构建互利双赢的全方位新格局。例如,农药的出口业务会依托现有成熟的资源和技术,通过提供技术服务、优质产品、技术方案的整体服务模式,根据种植结构布局周边国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种子的出口业务会充分利用云农股份控股的云南种业集团现有的资源优势,不断研发、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品种及境外制种等等。
总之,在转型上,要顺应国家改革发展方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内不断调整企业内部机制,改造自我,对外立足本业,优化产品、技术和服务,逐步多元化,大胆尝试“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