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6年6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手记
新型农业主体带领农民走出迷茫


    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行玉米收储制度,其最初目的是为了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农民的利益。而由于收储价格每年上调且收入稳定,促使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高涨。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财政资金,同时每年都要付出巨额库存成本。市场化定价或许是解决当前玉米供需矛盾的唯一出路。

    玉米定价市场化后,人们更多将关切放在农民利益上,却很少去真正了解农民的心态。事实上,玉米价格下跌,许多粮农把精力集中在“等政策、要补贴”,令人震惊。以往行政化的收储制度、脱离市场的定价机制削弱了农民对市场的敏感和认知,更降低了农民在市场化浪潮中的生存能力。玉米收储制度从临时收储变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由不只是制度创新,更是方向指引。长远来看,政府对市场的政策性干预将不断弱化,农业与市场的联系更将不断深化,到时候农民还会问:我该种什么?

    中国农业不能一“补”了之。农业现代化呼唤的是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成熟的市场机制,只有产业上下游形成合力,生产与市场信息形成快速交互,共抗风险。当下,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正不断代替传统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能够感知市场脉搏、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引领区域农业的大方向。而像杨春华这样与时俱进的经销商能带领当地农民走向合作化,农资企业可以发挥自身更强大的影响力,带领农民走出迷茫。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