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讨论越论越烈,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还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纷纷呼吁“让工匠精神回归”。“回归”这词用得俏皮漂亮,既指出了当前工匠面临的窘况,急需“解困”,又肯定了我们曾经有过的优良传统,只需恢复,无需另起炉灶。
顺水推舟易,逆流而动难。工匠精神回归,光有口号“不中”,得掐准脉搏,开出药方,像精准扶贫。要走的第一步是:唤回匠心。心在哪人在哪,心猿意马,培育不出精神。一心一意,埋头钻研,便是工匠精神须臾不离的土壤和发源。
告别零星冷落的“1%”,工人应成为理想的热选。有个专题调查表明,想干别的职业的人很多,想当工人的只有1%。数字虽然抽象,却反映本质,如此小比重的选择率令人心寒。从什么时候起,说到“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只想当商人、公务员,忘记工人了呐?记得我上学时,机关到厂矿,厂矿到机关,“人来人往只是平常”,笔者也曾为自己是工人光荣得意自豪一阵子。干部子女当工人的比比皆是,但是眼下打着灯笼也难找着。
社会大环境的“辛勤”诱导,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择业倾向。要消除对产业工人的偏见,提高国企、民企工人的获得感。社会分工需要“360行”,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行行有地位,人人有作为,社会才能平稳和谐发展不致倾斜。
社会风气的重塑,大格局的调整,为唤回匠心铺平了道路。人进得来,心留得住,才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合格工匠,工匠精神生发酝酿,这就涉及到企业内环境的建设。要理顺调整一线工人与管理层的分配关系。无需讳言,分配上的“头重脚轻”并非个别现象。分配差距悬殊,不利于调动工人的创造精,也压抑了当工人的积极性,何况本来一线就脏险苦累?我当学员时,结识的 “黄八级、李七级”(技术尖子),“七级、八级”货真价实,厂长书记的工资条与他们比都害羞。放在今天恐怕是神话了。
敬重一线,服务一线,向一线倾斜,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不让埋头苦干的工匠们吃闷亏。微信上一句话直戳心窝:“再远大的理想也抵不过一句你的工资是多少?诗和远方敌不过眼前的苟且。”没有起码的物质条件做垫脚石,手艺再精良的工匠都会在芸芸众生被淹没,失去尊严。人在囧途,还去讲社会责任、讲职业操守,显然空洞苍白无力。蓝领也是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一旦收入与贡献不匹配,职业的诱惑力吸引力往往被稀释,可乐、白水摆放那里,人们爱的多是前者。收入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直观体现。同时鼓励进取,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拓宽蓝领的上升通道,让工匠安心企业,留 “心”岗位,潜心敬业,有前景有奔头。
扭转社会氛围,修正择业观念,理顺内部利益关系,随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创造美丽,劳动光荣。工匠精神回归,指日可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