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北京密云:电商离农民还有点远

□《中国农资》记者 姜美怡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家家户户弥漫着热闹气氛,朋友、家人齐聚一堂,欢聚在这幸福的时刻。炮竹声中,迎来新一年的蓬勃生气。伴随着新年的喜庆,农资行业也将开启新篇章。新的一年,农资行业要复苏、要觉醒,这或将是农资行业转变的一年。“互联网+”正在全面涉及各个领域,农资电商的步伐与日跟进,记者趁回家过年这段时间,在北京郊区密云进行了一番调查。

    开车沿着密云水库一路向北,穿过西火公路,经过冯家峪镇,记者看到在一家名叫北京密云冯家峪鸿铭建材商店门口,有农民正将一袋尿素往车上装。记者进店说明来意后,店主方鸿铭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已经陆续开始购肥,因为郊区不存在大面积种植,都是自家拥有几亩地,小面积管理,所以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随用随买,不存在明显淡旺季。问到电商是否在村内普及时,方鸿铭说,镇里种地的农户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接受电商形式比较困难,用微信的用户也不多。“现在和前两年相比,经营模式最大的变化就是上门服务,现在管配送、拉货到各村卖,为农民提供更多便利。到了用肥高峰的时候,这种经营模式会带动销量,农民也满意。”方鸿铭说,“电商的经营模式在村里不容易开展,虽然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上网也方便了,但购买人群是有限的,年龄大的农户思想仍比较保守。”听方鸿铭这么一说,正在店里选购的农民听得津津有味,也加入了我们的聊天。

    记者发现,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户还是不愿意接受网上购买这一途径,他们认为这样反而麻烦,而且习惯性用一个品牌的东西,不愿再去接触其他品牌。因为不会使用互联网也是最大障碍,还害怕网上会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他们只愿意接受能够看到的实物,这样才放心。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农户表示,不排斥以互联网的方式购买,但需要引导,更多的是想让家里的孩子帮忙上网购买。但是当记者建议,以后可以用微信进行预订或是下单选择送货上门的方式,农户表示愿意接受。

    经过这一调查了解,方鸿铭也表示,目前村里的购买形式多数是农民打电话选择送货上门,有条件的自己开车过来拉货,接受网购的形式还需一定的时间。但今后会慢慢先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家里放假回来的孩子先慢慢接触,以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关注店面,赠送小袋种子或化肥等,这样既能推动销量,又能让农民得到实惠、买得开心。

    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这一全新概念横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互联网+”早已跳出了纯概念的范畴,未来的发展空间无限。虽然现在某些地区并未完全涉及,但我们相信,在趋势为王的时代,对于引领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的“互联网+”,顺势发展正当其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