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掌握栽培原则促蔬菜生长发育(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党永华

    蔬菜产业发展迅速

    蔬菜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副产品,可以提供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维持人体酸碱平衡,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兼有医疗保健作用。而且蔬菜生产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蔬菜产业表现出好兆头。形势喜人、生产持续发展、布局逐步优化;市场品种琳琅满目;质量显著提高、产品竞争力得到加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出口量增加。目前,我国蔬菜已经出口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空间大,国内外蔬菜价格差异较大。但同时,蔬菜产业也卖难现象凸显、污染严重、科技水平落后、产业升级滞后等。蔬菜栽培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面积增加,效益增长缓慢或下降,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病害严重、品质下降,对产品高营养的要求与生产中农药、化肥污染的矛盾依然突出,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由于施肥不当、氮肥过量等原因造成的硝酸盐过高,品质下降,还有地下水的污染,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蔬菜抵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极大地限制了蔬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栽培技术不够科学、表现在育苗技术不过关,出现老化苗、徒长苗等,秧果失调,在水肥管理上拿捏不住;气象条件不利对生产的滞后影响,抗灾能力差,易出现病害大发生的现象,生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等。

    土壤制约蔬菜栽培质量

    其实,蔬菜在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于土壤。蔬菜对土壤条件有着一定的要求,包括土层和耕层要深厚,土层在1m以上和耕层25cm以上,这样可以给蔬菜根系生长提供适当的空间;质地要选择壤土或沙壤土;土壤肥力高,水肥气热协调且均匀供给,富含有机质,均有良好的团粒结构,松紧度适宜,保肥保水力强;土壤pH值呈中性或微酸性;非盐碱地且无严重的次生盐渍化,不含过多的重金属及其它有毒物质,土壤中病菌虫卵和药残较轻。

    此外,对土壤条件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不同蔬菜由于生物学特性、栽培时期长短以及收获部位的不同,对肥的要求不同,而且,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不同。应根据不同蔬菜对肥料的不同要求,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配合,氮、磷、钾合理配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合理配合。合理施肥的依据是:一是根据不同蔬菜种类对养分吸收特点进行施肥。二是根据蔬菜不同生育期对土壤营养条件的要求进行施肥。三是根据土壤质地、栽培季节等条件进行施肥。四是根据不同肥料种类的不同性质进行施肥。

    七原则促蔬菜正常发育

    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除了要求一定的温度、光照、水分和空气等条件外,还需要吸收很多种营养元素。其中,除了碳、氢、氧元素从空气及水中摄取外,还须通过其他途径摄取各种矿质元素。

    在蔬菜栽培中,更要关注壮苗、温度、光照、苗床温度、平衡施肥、水分及气孔等7个原则问题。壮苗方面:蔬菜育苗一般要求在覆盖条件下进行,瓜类、茄果类蔬菜营养及穴盘孔要大,钵径在12cm以上,培养土富含磷、钾肥。温度管理:遵循三基点及最适地温,即最高温、最适温、最低温、最适地温20℃-23℃。苗床温度管理方面要注意:温度过低,植物生理活性停止,甚至死亡,低温受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植物组织内的细胞间隙有结冰而起。温度过高,易引起植物体失水,因而产生原生质的脱水和原生质中蛋白质的凝固,导致植物生长不良,高温障碍会出现果实的“日伤”、落花落果、雄性不育、生长瘦弱等现象。光照中,光质和光强对作物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长光波下栽培的植物节间较长,而茎较细;在短光波下栽培的植物节间较短而茎较粗。

    施肥方面,一是有机与无机肥的配合。可以缓急相济、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既可以及时满足作物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又能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作物营养条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二是无机肥料中氮、磷、钾肥的中微量元素的相互配合,防止偏施某一种肥料。水分条件方面: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呈“小-大-小”的趋势。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特性,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适时灌排。另外,气体条件方面: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即可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要使植物充分吸收二氧化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气孔开放、二是气孔附近不断的有二氧化碳供应。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叶片缺水,导致气孔关闭;另一方面,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最大要求,特别是温室蔬菜,要适当补充二氧化碳,如白天开窗换气,利用二氧化碳补给装置进行补充,或施用有机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