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特色农产品价格为啥特不起来

郭兆熊

    记得前些年冬枣七八十元一斤,这两年质量好的也就二三十元一斤,大多数便宜点的冬枣3-5元一斤,价格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核桃原来贵的时候,从农民手里收购都要10元以上,今年收购价格也就3-5元一斤。还有春季的大樱桃,贵的时候三四十元一斤,如今3-4元一斤都很多。除了以上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被媒体炒作的各种各样特色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事件,如果不出预料的话,未来特色农产品价格波动还会继续,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林果类)价格可能会一路下滑,原因就是种植面积过大,供大于求,价格下滑。

    我也有朋友在基层政府工作,见面聊天时,他也说当地政府非常重视特色农业种植的发展,大力发展冬枣、核桃、玫瑰、柿子等,种植面积还在扩大。再过几年这些农产品还能给农民带来效益吗?现在大家也知道,种啥东西,量小了没人重视,一搞就是搞很大的种植面积。但是对于农民来讲,价格下滑可能不是什么好事。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绿色种植、有机农业种植,但是市场很多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和宜家农产品价格差不多,也就是消费者觉得一样价格能买到有机农产品,使得有机农产品销售好于一般农产品吧。按说按照严格种植管理要求种出来的农产品价格应该比普通种植的农产品价格要高一些才算正常,为啥他们的价格没有明显的优势呢?

    从消费者角度看,肯定喜欢价格低、质量好的农产品;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肯定喜欢价格高、产量好的农产品。农民看什么价格高,一窝蜂种植还能理解,如果政府也看好某个地方什么东西搞得好,回到自己一亩三分地也那么搞,导致产量增加、价格下滑的话,可是不应该呀。

    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借鉴思路,可不是简单引种品种呀?在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特不起来的背后,我们不但要找到农民的原因,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农业信息服务,还要思考一下政府部门在特色农产品价格特低的背后起了什么作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适种农产品,了解自己的区域,挖掘本区域特色是农业差异化发展的方向,简单的考察引种不仅仅帮不上农民,不能给农民增加收入,恐怕最后将成为农民的负担,搞农业不是给人看的,是踏踏实实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如果农民种一亩地的收入跟城里打工一周收入差不多的情况继续下去的话,农业的出路又在哪呢?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