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的立足点是为农服务
话题一:金融——农村电商的核心驱动力
主持人:《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周刊主编 刘小萃
访谈嘉宾: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余光明
大兴安岭农商银行行长 孙华东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 高继全
中合联投资有限公司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产品总监 张晓婉
江苏省兴化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久银
阳光乔农业电商平台联合创始人 周 强
北京中农国新投资管理合伙人 王卫中
主持人: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各地农信社纷纷更名为农商行,在互联网浪潮下,农商行将如何“弄潮”?
余光明:福建的农信社可谓大而全,拥有14000个基层点,覆盖全部乡镇,基本上每个农民人手一张农信社的卡。目前,阿里金融、蚂蚁金服对我们产生冲击,这是始料未及的。在经过调研后,我们决定要专注于做金融、存贷汇,附加一些支付服务,全方位解决资金流的问题。
触网最难的是农村这个客户群,让60岁以上的老人去ATM机上取钱都很难,更妄论电子商务。我们决定在每个村设立一位代理人,配置10英寸平板电脑,解决存、贷、汇、缴水电费等问题,移动终端还可以嫁接更多的电商,从而服务整村农民。
孙华东:未来,我们想搭建一个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给中国守信用的农户发放信用贷款。然而,如何确定贷款人是否“守信”才是难点。然而,通过电商获取数据,对我们客户进行分析,找到贷款对象。
高继全:安徽农商行依托网点、物理覆盖半径,打造一个以网点为核心的衣食住行的电商平台。目前,安徽省农资电商发展存在三方阻力:一是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年龄结构偏大,缺乏互联网专业知识。二是县域信息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匮乏。三是缺乏独立自主性的研发团队。
主持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供销社也历经变化。在李克强总理再三点名下,如今,供销社将如何应用其网络优势参与农村“互联网+”的建设?
张晓婉:供销社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有很大优势,目前我们供销社总社的机关在全国有三千家,社属企业有两万家,农村的合作社在全国有几十万家。
中合联通过十年在农村金融的探索打造了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为一些涉农企业提供了一些小微贷款服务。同时,成立了供销基金、融资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和担保公司等,还有就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方面,我们推出了供销金融。目前通过这个平台给农民提供了理财产品,为一些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有供销宝、小微助力宝、活期宝等。
9月份,我们推出了农产品供销众筹平台。投资者通过平台对项目发起者进行了直接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当募集到一定金额的时候,项目成立,由项目发起者直接以产品回报的形式回馈给广大的投资者。除此之外,我们将要推出农业股权众筹平台,就是项目发起者通过供销金融的平台把股权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获得股东的权益。通过公司经营的收入来获得回报。
张久银:兴化供销合作社近年来在农村金融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合作金融,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对农资、日用品网点进行信息化改造。改造后设置金融网点,建立电子商务公司,为农民提供代买代卖、代售代缴、代存代取、贷款等业务。
主持人:农村“互联网+”的“先遣部队”中重要的一支就是农资行业的参与者,他们将如何更好地参与到这次变革?
周强:阳光乔是一个农产品农业的服务电商。我们的体系是用一体双网多线的结构来实现的。一体就是健康种植体系,双网就是农资网和增收网。多线是搭建产业平台,这个平台会对接所有能够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这些包括金融产品、气象、农药、授粉等环节,用多种服务商衔接的方式给农户提供服务。
金融方面,我们打算做全产业链的服务,发起农业产业服务基金,整合农业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上下游的企业等,扶持处于上升期的品牌企业。
王卫中:农业电子商务在整个“互联网+”里,是投资相对“冷淡”的一项。农业电商最终服务对象是农民,农村金融模式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农民挣钱,然而目前农村电商的目的则是向农民卖东西。如何帮农民出谋划策,如何帮助农民致富,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也应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之一。
农资大佬纷纷拉票 谁能赢得农民青睐?
话题二:
农村电商的路径之选与模式之争
主持人:《中国农资》 记者 王旭波
访谈嘉宾:
云农场S&SCM负责人 胡顺建
农一网渠道与运营总监 王立斌
农医生营销总监 赵文龙
蚌埠市供销社主任 刘 明
泰州市供销社副调研员 李晓荣
浙江衢江区供销社 邱吉煜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淑平
山东丰信农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金锋
浙江中农在线董事长 裘 进
纷享销客副总裁 王 超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所常务副所长 马九杰
第二组的访谈是关于农村、农资电商的模式之争,现场不时爆出阵阵掌声和笑声。来自中国农资传媒的主持人、营销讲师王旭波化身农村“王大妈”,家有存款九万八,问问在座的农资互联网大咖们,今年该去谁家买肥料?现场被“王大妈”的自我介绍逗得笑声连连,讨论气氛火爆。
模式多样 目的只有一个
来自云农场S&SCM负责人胡顺建表示,云农场有着强大的数据库和客户细分体系,能够很迅速地为用户选择适合的肥料,不仅有肥料套餐,还有服务套餐,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需要个性化定制。农一网渠道与运营总监王立斌也为自己拉票,农一网的优势就是低价、正品。农一网通过压缩整个中间环节,乃至营销费用,所有的产品要比现行的传统渠道便宜30%-60%。不仅为农户省钱,而且在商城上提供直保专家的服务。农医生营销总监赵文龙跟“王大妈”唠起了家常,同时告诉大家农医生的APP特点就是服务农民的“掌中宝”,在施肥过程中遇到病虫害问题以及农技知识,都可以通过农医生海量的数据库进行查询,在线找专家答疑。
供销社
成农村电商重要主体
蚌埠市供销社主任刘明就“王大妈”的问题提出了方案,他推荐了一种“聚超网”模式,它采用的是P2R和O2O的模式,直接从厂家生产的产品,取消中间的批发环节,直接送到小卖部,然后帮每个小卖部做一个网站。所以,他的产品来源可靠,销售范围可控,能够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客户群。这也许是全国第一家采取小卖部做电商的模式。
泰州市供销社副调研员李晓荣作为一名老农民,对农村市场有着深入研究。李晓荣说:“农村电商刚从PC端过渡到手机,接下来的推广还有很多步要走,需要慢慢渗透,逐渐联合。”浙江衢江区供销社邱吉煜介绍当地运行较好的“乡村淘”模式,这是一个双向平台,共有5个模块,分别是代购、代销、政府服务、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创业平台。
农资电商说到底是服务商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淑平表示,互联网思维赋予了农资新的意义,企业应该摸索着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路子并踏实地做下去。山东丰信农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金锋说,对农户的服务不仅限于帮他下单买化肥、买农药,更重要的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浙江中农在线董事长裘进说:“作为供销社的企业,我们中农在线目前在‘农村+互联网’中开展的探索主要是以下两点,第一是“四链合一”编织一张新型价值网;将“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社区服务”进行有机结合。第二是整合资源,保证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及专业性;联合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农资企业、科研院校、金融机构。我们所做的探索就是一个目的:让我们的农村有梦,对我们农业有利,使我们的农民有福。”纷享销客副总裁王超非常赞同以上嘉宾对农资电商模式的理解,互联网只是个工具,而大家要做的是利用好这个工具赋予农资更多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农村金融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做了精彩的总结。他认为,所谓农村的互联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农资,不管是做传统农资行业的,还是从互联网开始渗透到农资领域的,他们的模式可能都有些交叉,但是他们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局面,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或互补的格局。
互联网已打开了农村大门,不管是深耕农村多年的农资企业,还是服务三农的供销社集团,都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做服务还是做产业,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农民得到了实惠,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是与会代表最深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