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4版)
在《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工信部除了对化肥行业面临的痼疾进行深刻解剖外,还从新形势出发给出了化肥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其中,环保权重增加、深度信息化以及借“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都将成为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新思路——练就铮铮铁骨 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
环保权重增加
《意见》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因此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中,《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新型肥料,把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发力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愈发成为行业发展的一条硬性指标。在生态环境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化肥行业要发展必须坚持走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发展之路,“减肥”运动势在必行。
而最近的一些声音都与《意见》保持了高度一致。近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建华也对未来如何做好“减肥”运动给出了行动指南。他认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配方肥入户到田;二是强化有机肥资源利用;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四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此同时,一些区域性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山东省农业厅日前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其中把化肥减量作为未来着力推进的工程之一。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从区域层面,严格控制化肥使用量已经成为各相关机构的共识。
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化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肥企业如何开发出高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开发出更高效率的化肥,才能最有效地减少化肥用量,才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单单是控制化肥用量还不是绿色发展的全部内涵,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开发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也是《意见》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化肥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磷石膏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是开磷、瓮福等企业对磷石膏的处理已经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法。今年6月份,开磷集团年产20万吨建筑石膏粉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建筑石膏粉技改项目是以磷石膏为主要原料,充分利用开磷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对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进行深加工的新型建筑材料,既变废为宝,也缓解磷石膏处理压力,又延伸产业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行业中,这种把积极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技术的化肥企业还很多,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呈现新的局面。
总之,无论是从生产本身还是从产品消费角度看,化肥行业都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思路发展自我。只有做到这一点,化肥企业才能契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信息化走向台前
《意见》首先肯定了“互联网+农资”这一广受行业关注的行业热潮,并指出:“鼓励行业协会、化肥生产、流通企业联合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农资’活动,提供农化服务信息、进行在线展示展销和推广,利用农资电商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新模式促进行业发展。”今年可谓是农资界的互联网元年,农资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到发展农资电商的行列中来,并涌现了一大批农资电商平台,如:新都化工的“哈哈农庄”电商平台、四川汇力农资旗下的“汇力网”、浙江农资“益农宝APP”电商平台等等。
对化肥行业来说,发展农资电商一直是一条迷茫与希望并存的道路。就希望而言,发展农资电商有着广阔的利益空间。这种利益的来源则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渠道的扁平化,从而把线下利益转向线上。但是迷茫的成分可能更多,首先是下单的难题。当前,农民对网上下单的操作是很陌生的,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虽然有很多企业试行了乡村代理人制度,即依靠村里的网点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的环节,但是效果如何还要经历实践的考验。其次是物流难题。由于化肥本身的属性,如果把化肥用电商的手段进行销售,其要承担的物流成本可能超出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迷茫与希望的拉扯中,农资电商依然在快速扩张。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农资电商?《意见》的阐释会使行业对农资电商的内涵更加明晰,那就是农资电商仅仅是化肥行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
信息化本身是指社会的发展对能源与资源的依赖度相对降低,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更多地依赖信息资源的生产与利用。《意见》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科学理念对化肥行业的信息化进行了梳理。除了鼓励发展一个由行业协会、化肥生产与流通企业联合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外,《意见》还要求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产品追溯系统等,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科学决策水平”;通过产品追溯系统的建立,“杜绝假冒伪劣,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因此,化肥行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但是化肥行业也一定应该明晰信息化不等同于农资电商,农资电商只是农资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手段之一。化肥行业的信息化更应该是一个包括生产监控、市场动态分析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信息化。《意见》在“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这一措施里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化肥企业应据此进行深度改革。
国际市场显身手
“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也成为《意见》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化肥产业应该如何利用有利形势开拓国际市场呢?
具体措施在《意见》中体现得十分明确,即“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化肥资源短缺的国家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转移输出部分优势产能;二是完善尿素、磷铵出口和硫磺、可溶性钾盐进口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努力培育进出口主体,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三是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在有资源条件的国家采取包销、参股控股、勘探开发等多种方式建成一批钾肥生产基地。”
行业内一批企业已经抓住了机遇,积极推行国际合作。如,金正大集团与“以中农业交流合作中心”(ICAC3)共同组织的种植大户、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技推广人员、行业专家学者,多次赴以色列考察现代农业,力争加快学习和引进以色列农业生产领域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同时,该公司生产的缓控释肥、水溶肥等也在国际市场亮相。
在尿素、磷铵等出口方面,我国的出口政策进一步放宽,取消了出口窗口期,企业出口的自由进一步提升,这为解决我国化肥产能过剩提供了途径。
在钾肥走出去战略方面,钾肥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据钾盐行业专家亓昭英介绍,截至目前,我国钾肥行业“走出去”项目的28个钾肥项目在不同工程阶段中运作,有的已经投产,有的在建设中、有的在进行工程招标过程中,有的在勘探并争取采矿权的过程中等等,计划产能超过1000万吨。
化肥企业通过投身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我国氮肥、磷肥过剩的局面,还能有效解决我国钾肥资源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协作还能带动我国化肥产业及农业领域的技术变革。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化肥企业在国际市场扮演的角色将愈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