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农大教授陈清点赞

《中国农资》评论员 阴剑锋

    近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出台受到行业关注,这一新政会对农资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化肥行业不同于其他资源性行业,自发的竞争已经形成,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不是政策补贴,而是一个健康的引导体系和完善的监管制度。陈清教授掷地有声的观点指向现实,农资行业需要“中国好政策”,但是这个政策必须能让行业的未来更加理性清晰。

    农资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源自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旺盛需求,而挑战正是源自产业大发展进程中积累的重重矛盾。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政策如何担当重任,实现“标本兼治”,推进行业稳健发展,这成为所有人的期待。

    政策补贴无疑是在“治标”,虽然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不能“治本”。

    化解产能过剩、推进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化肥产业“治本”的关键。我国化肥工业走过60多年成长之路,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以产能过剩为标志的行业发展矛盾集中凸显。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化肥总产能已达到13167万吨,化肥产量达到8011万吨,而我国化肥需求量仅为6610万吨,生产过剩量在1401万吨,过剩产能抵近一半。

    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政策必须准确站位,在行业大发展的进程中,宏观调控“失灵”显然成为导致化肥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一般审批的项目从开工到试运营就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项目上马存在滞后性,有些企业刚开工,还没走完项目流程就迎来市场饱和而被淘汰。化肥行业几年前就存在过剩情况,但有关方面不重视。”陈清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集中在传统基础大化肥的层面,而科技含量高的高效肥、专用肥、水溶肥是短缺的。传统肥料作为新型肥料的原料产品,将提高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这既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政策不是静物,因势而动才是它的天性。目前化肥行业享受的免征增值税以及优惠气价、电价、运价等优惠政策不断调整,优惠大幅减少,预计2015年调整还将持续。随着关税、淡储政策的调整完善,化肥产业市场化的脚步将越来越大。应该为陈清教授的观点点赞,“一个健康的引导体系和完善的监管制度”或许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

    当我们正与陈清教授思讨“治标治本”的问题时,2015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量数据统计出炉。1-6月份我国化肥进口量1000万吨,增长5.1%;进口额22.2亿美元,增长32.9%。同期,我国化肥出口量攀升,出口矿物肥料及化肥1612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1.5%。上半年尿素出口量674万吨,比去年同,尿素和磷铵的出口均大幅增长。

    化肥出口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化肥产业的深层矛盾吗?如果有一天,因为中国的“巨大贡献”,全球化肥产能过剩,苍穹之下的化肥产业何去何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