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7版)
肖延宏告诉记者,目前阜新地区已经有二十多天没有下雨,并且一直处于高温天气。换言之,即使现在下雨,前一阶段的旱情也会对当地农业总产出造成30%-40%的减产,使农民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在当地,本次大旱主要的受灾作物是玉米,类似今年的严重旱情是罕见的,高温无雨对玉米生长带来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在严峻形势下,合作社在全市农田的灌溉方面正在积极进行调剂,若想较大程度上缓解当地的旱情,其关键因素在于滴灌,如果该地区的滴灌设施落实到位,这一地域的很多农田会成为稳产田。
作为一名合作社社长,肖延宏在热浪滚滚来袭之时忙得不可开交。他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合作社与当地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进行联系,在抗旱车辆、农机、水泵等机械用油方面,两家公司对合作社进行了一定的优惠。现阶段合作社正在开展多元化服务,而这场旱灾的袭击,无疑对合作社的业务开展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合作社无法展开为农服务的原因是当前受灾农田无法补种,抗旱的农机设备无法大规模进入农田操作,在种种限制因素之下,全体社员唯独盼望下一场及时雨。
肖延宏无奈地告诉记者,本次旱灾不仅波及到了阜新市全市,就连与阜新地区毗邻的内蒙古地区,也遭受到了这场旱灾的袭击。内蒙古地区的种植结构较为复杂,预计与阜新相邻的地域农作物整体减产30%。按照现在的旱情,如果再有20天没有降雨,整个阜新地区和毗邻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农作物都有绝产绝收的危险。目前阜新地区部分河流断流,大小水库都在开闸放水,但是对于缓解旱情而言收效甚微。在农资方面,合作社在紧接着的工作中会针对受灾农户进行农资产品零利润销售和补贴销售。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在整合当地商家资源,以社会力量救济受灾农户。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旱情已经直接严重影响农资销售和农资直供,面对来年受灾农民买农资难的问题,希望金融机构能够为受灾农民提供相关的农业贷款。
康平县 大面积农田听天由命
面对这场严重旱灾,“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康平县中心社社长田雨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忧心忡忡。田雨春告诉记者,几天前他同合作社的几名服务专员几乎走遍了康平县的农田,通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康平地区的农田土壤偏沙化,部分地块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呈现白色,这是作物脱水严重的表现。田雨春认为,康平当地的旱情比辽宁中部地区还要严重一些,截至记者采访时,该地区仅仅在7月初下过一阵小雨,而这场小雨对于旱情只能缓解2天-3天。目前当地受灾农田至少减产30%,如果再有10天没有有效降水,预计本地受灾农田的减产率将会超过50%。
在康平县全县,局部地区采取了人工抗旱措施,主要措施是通过水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全县仅仅3个乡镇采取了人工抗旱措施,其他乡镇的农田依然听天由命。从种植结构上来看,当地以玉米和水稻种植为主,种植水稻的水田受灾程度相对较轻,不少水田地块周边有机井,可以及时抽水进行灌溉。
田雨春对记者坦言,面对一直持续的旱情,目前合作社正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然而在康平地区受到水源的限制,目前所有抗旱工作进展甚微。同时,这场旱灾也为合作社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使他本人绷紧了防汛抗旱的这根弦,合作社下一步的工作将着力于全县灌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工程引入水源或机井开采地下水,将来一年的抗旱及防汛工作切实做好,增强合作社规模种植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在合作社开展的农资业务方面,田雨春进行了分析和预判,他告诉记者,对于合作社开展的农资直供而言,这场旱灾的袭击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当地大多数农民的减产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其次,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减少,用于明年的种植和农资投入随之减少;其三,当前农资市场上赊销严重,农民资金的减少,会使他们在农资方面产生一部分资金纠葛,届时赊销会更加严重。如果金融部门的涉农贷款落实到位,将会对农民产生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合作社在农资产品上会拿出一部分产品对受灾农民进行优惠销售,如果灾情进一步恶化,合作社甚至可以展开部分农资产品的零利润销售。总而言之,这场严重旱情对于合作社体系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同时对农产品收储和销售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法库县 辽北受灾最严重地区
虽然法库县与康平县临近,该地区距辽宁省沈阳市不足百公里,然而这一地区的旱情却与康平县和沈阳市截然不同。“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法库县中心社社长周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忐忑,他向记者介绍说,就在记者采访之前,他同省市气象部门、农业部门和其他县市合作社进行了防灾抗灾联动。在各级机构的协调联动中,气象部门告诉他法库县是辽宁北部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域。农业部门告诉他,全县大面积农田基本上面临绝收。据统计,法库县全县受灾农田面积为100%,其中现阶段绝收面积为农田总面积的40%。周洪涛形象地告诉记者:“如果现在在法库地区的农田里扔下一颗火种,势必会引来燎原烈火。”
面对一直持续的旱情,周洪涛对记者进行了农业损失预判,他告诉记者,当地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由于土地集中程度不高,因此散户种植面临的损失更为严重。其中绝产农户平均每亩地单纯性损失在600元以上,如果流转承包土地的农民,他们加上土地出让金的损失,因此一旦绝收,每亩地的损失将在1200元-1400元。
周洪涛说:“按照现在的旱情如果7天之内再不下雨,整个法库县至少还有20%的农田面临绝收。从现在的受灾程度来看,即使是全县各级农业部门全员出动进行抗灾,恐怕对于作物也是无力回天。”
在农资方面,面对一直在持续的旱情,中农集团应该对受灾农民进行农资优惠,让受灾农民减少农资产品方面的花销,同时也让他们简化农资产品的购买流程。合作社下一步要组织社员进行农资统一补贴,切实为当地受灾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周洪涛总结称,当地山地面积占30%左右,沙质土地的面积比较大,这也是造成旱情严重的原因之一,面对严重的旱情,合作社有信心在明年打上一场翻身仗,将抗旱防汛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开原市 多样化种植喜忧掺半
开原地区不仅是辽北的种植业重镇,还是全国著名的喜剧之乡,面对今年前所未有的旱情,这里的情况又将如何呢?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开原市中心社社长刘龙。
刘龙告诉记者,在开原地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种植类型,分别是旱田、水田、景观树种植区和花草种植区。在旱情的袭击之下,区域内的水田相对较好,水田有河水和自有井灌溉,景观树和花草种植区也相对较好,这两种作物的种植区方便农民随时进入,可以通过大功率水泵抽水灌溉。而全市重点受灾地域为旱田,目前大田作物减产约30%以上,水田也有部分地块减产,如果再有一个星期没有有效降雨,预计大田作物将会有70%以上的减产。
开原市受灾的旱田大多数处于低山丘陵带,旱田作物以玉米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上述的问题导致了旱田难以形成有效的抗旱措施,首先,旱田周边没有机井;其次,玉米已经有将近一人高,灌溉无法深入到旱田当中;其三,没有进行喷灌和滴灌的设备,因此当地的旱田只能听天由命。刘龙还分析称,将来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原输水系统完成后,会在当地形成一部分抗旱水源,但是抗旱效果如何,现阶段尚未可知。从现在的旱情来看,开原地区旱田农民每亩地至少损失700元-800元,一旦出现大面积绝收,农民的损失将更加无法估量。
作为一名中心社社长,刘龙切实地感受到肩上的压力,他对记者承诺,合作社在明年的工作中,要加大科技元素的投入,让农民减少靠天吃饭的成分。同时要及时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力量,让农民形成合力,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控因素对于农业带来的损失。作为合作社社长,要做到对农民负责,而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治组织,只有将社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确保稳产增产。
昌图县 受灾程度相对较轻
昌图县作为辽宁东北部地区的农业大县,毗邻吉林省四平市,这里是辽北平原高产种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者展开采访之前,“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昌图县中心社社长王颖正在忙着宣传他的抗旱“秘籍”。王颖告诉记者,在昌图县全县,只有个别乡镇的部分沙土地农田相对受灾严重,而其他地区的大田相对较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当前的旱情如果再没有有效降雨,全县四百多万亩农田当中,受灾面积将会达到40万-50万亩,受灾农田的作物预计会减产五成。当地的种植结构以玉米为主,水稻和花生种植为辅。就在今年玉米刚出苗时,全县种植的玉米几乎全部由水源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灌溉,因此这部分玉米在大旱之下尚且能维持到现在。全县农田中,有部分低洼地区并没有受到干旱的影响,毗邻的吉林四平地区旱情稍缓,但是旱情缓解的程度也相对有限。
王颖向记者坦言,目前合作社在当地托管了几百亩土地,除了托管土地以外,合作社还在帮助农民免费或低成本进行灌溉。说起这位社长抗旱的“秘籍”,他笑着告诉记者,所谓的“秘籍”不过是中农集团生产的土壤调理剂和“大地之秀”48%含量控释肥。王颖告诉记者,在这场十年不遇的旱情之下,在当地施用土壤调理剂和“大地之秀”48%控释肥的农民,其受灾程度相对较轻,因为这两款产品会起到一定的保水松土作用。有了施用这两种产品后作物没受灾的这一部分农民的带动,加入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更加提高。王颖认为,旱情的出现对于农资产品的推广,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王颖对记者总结说,在这场旱灾的“烤验”之下,合作社将加大号召农民入社的力度;同时在第一时间带领入社的社员进行灌溉;还要号召社员使用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地的保水性;组织农民全面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去。归根结底,还是要将农民集中起来,发挥大农业的集约优势,合作社长远的目标是不仅要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还要做到为农民省钱,帮助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