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出差安徽霍邱,当车行驶至滁新高速寿县境内时,一抬头忽然看到一个名叫“八公山”的服务区指示牌。不看不要紧,正是这一看让本来早已昏昏欲睡的我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原来,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我的思绪随之飘向了1600年前。
公元383年,已经完成北部中国统一的一代雄主前秦王苻坚亲率步骑兵大军八十余万浩浩荡荡的杀奔南方,意欲一举消灭南方的东晋政权一统中国。危如累卵的东晋当时正值谢安担任丞相,他力排众议,决心抵抗,派谢玄、谢石领兵八万北上拒敌。十月,苻坚弟苻融率领秦军先锋部队攻陷寿县,并以梁成率五万兵驻守洛涧,以阻止晋军主力的进攻。另一方面,苻坚派之前投降前秦的晋将朱序前往晋军大营劝降,谁知朱序心向晋室,借机将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迅速挫其前锋。谢石采纳其计,派勇将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渡洛涧,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人,秦兵万余被歼,首战告捷,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并进,双方对峙于淝水两岸。
秦晋两军,隔河对峙,旌旗猎猎,矛戟相望。苻坚与其弟苻融登上寿县城头,抬眼望去,只见晋军队伍严整,布阵整齐,刀枪分明,士气高昂,不禁心生胆怯,再一看远处八公山上郁郁葱葱的草木,在大风的吹拂下,都好像是一个个晋军将士,苻坚不禁感叹地说道:“这也是劲敌,怎能说他们弱呀!”脸上竟然显现出一丝的害怕。这就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由来。
由于双方紧逼淝水两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
这场战争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前秦战术失误,看似是偶然因素,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必然因素,比如前秦王苻坚的个人性格,比较狂妄,认为双方实力强弱分明,东晋迟早是前秦的猎物。另一点就是专断,在将领表示反对他的意见时,他坚持己见,听不进劝阻。第三点就是脆弱,在首战告负的状态下,在寿县城头表现出胆怯的态度,已显示其外强中干。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一系列的必然因素再遇上了偶然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的产生。
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碾压过去,前秦、东晋,早已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微小浪花,唯有那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淝水里面的水滴,似乎还在讲述着1600年前那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