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2版)
葡萄园主的幸福
气候干热的宾川,葡萄一年四季都在生长,刘凤弼他们为葡萄农户提供的服务自然也是一年四季不间断。在随同刘凤弼经过田间地头时,不时有农户过来和刘凤弼打招呼、问这问那,满头是汗的他也随时给农民一些水、肥、设施方面的指导。颇有成就感的他坦言:“通过多年推广,这几年宾川以及周边的农户都逐渐认识到液体肥省工、省肥、方便、实用。被农户需要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刘凤弼诚恳而真挚,他被人需要的幸福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拥有刘凤弼这样的基层推广人员,也是宾川葡萄种植户的幸福。
说到宾川最初推广滴灌技术的艰难,刘凤弼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当时的农技推广服务站和县农机推广站在以色列耐热菲姆有限公司和云南农大支持下,引进的以色列技术做滴灌施肥项目,金牛镇就参与其中。“那时很简单,就是一个小水池、接一个管子,站在池子上搅拌后使用。当时就认为在滴灌中加上肥料就行。由于不懂得使用溶解性好的肥料,然后就把不溶解的肥料先用水泡,把上面清水灌下去。为此,还闹过一些笑话。”刘凤弼不好意思地说:“由于肥料老溶解不了,我们曾经穿上大雨鞋,去踩踏、搅拌肥料。之后,我们申请了两项扶持,一个是大理州政府每亩给200元的优惠补贴,一个是申请了国家农机补贴,每亩给300元扶持资金。在这两个补贴扶持之下,宾川县推广的速度就比较快。到了2011年,差不多已经推广到6万亩左右,能够达到水肥耦合效果。”
走在田间小路,望着一望无际的葡萄,刘凤弼心满意足,他情不自禁地说:“今年葡萄的果子比去年还好呢!”他告诉记者,“早上市就可以卖到8元、10元一斤,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收益。”
在宾川,做一个葡萄园主是幸福的。走访中,一位杨姓村民告诉记者,他家有十几亩地都种了葡萄,相对于宾川人均只有几亩地,称得上是大户。他说,行情不好的时候每亩葡萄也可以卖到1万多元,收成好、行情好的时候,每亩葡萄收入可以到3万元,如果早上市就可以挣更多的钱。据了解,他家每年药和肥料等要投入4-5万元,但是一年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
重构宾川生态圈
在化肥减量和土壤改良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减施”工作。其实,宾川县很早就开始规划。“对于减少施肥,我们很早也在尝试。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减少比例。刚开始滴灌用多少肥料并不清楚,尿素有时是撒一包,但是滴灌的时候觉得多了,就用一半,甚至只用三分之一。感觉还是多就再减一半,搞到5公斤左右,最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亩用3-5公斤比较科学,这使得整体施肥量大幅度下降。
刘凤弼告诉记者,宾川县很早就开始尝试在肥料“减施”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他们有一个园子,今年开春以来到现在每亩地的施肥量不超过20公斤。这样一年下来,施肥量也就是50-60公斤左右,确实体现了“水肥一体化”带来的实效。
为了学习更多的种植施肥技巧,2012年他们还专门组织人员到华南农大去培训,向专家更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2012年,我们了学习一些新东西,开始关注水溶肥中有机和无机的添加结合,推进液体加肥站的建设。后来,我们又慢慢地发现,要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葡萄的品质,需要将有机元素加进去,将土壤改良的有机质填充进来,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边摸索、边实践是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方式,更是他们多年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推广经验。“农业面源污染这一块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整个农村,把老式的圈改成了卫生圈,家里也显得比较卫生了。但是,污水排放仍然是一个污染源,现在正在解决这个问题。老式样的圈没有了,化肥的量却上来了,农业面源污染也就来了。所以现在就要解决这个新问题。”刘凤弼说:“这就需要不断的革新施肥技术,不断提升肥料的质量。例如以前我们用过磷酸钙,这些低含量的或者说杂质太多、吸收利用率低的肥料,必须需要更新。现阶段,如何让庄稼多长根、少施化肥是最主要的任务。”“小范围的示范试验可以更直观地让农户真正看到效果,否则讲半天也带动不了,没人相信。如果我们一步一步推进的话,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这方面,会有很大提升。”
说到这里,刘凤弼也有些怅然。其实,他也有苦恼。“目前农户大多都是简单地使用滴灌方式种植葡萄,离真正全自动化的‘水肥一体化’还有一段距离。口头培训只是纸上谈兵,讲半天不如让他们亲自看一看。”刘凤弼说:“我们也正在极力推进示范园项目,用示范园来推广‘水肥一体化’,以体现其种种优势。”
目前宾川县大概建立了四个葡萄示范园,基本上由刘凤弼从前期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制定和推行。刘凤弼介绍说:“目的就是一个,给农户做榜样!带动农户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刘凤弼指着刚才带记者参观完的示范园说,“每年来参观的人数达上万人,已经辐射到省外,省内来参观的人数则更多。这个示范园区是宾川县的综合示范园,从基建部分来讲,和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差的大,虽然没有国外的设备‘高级’,但是葡萄长势不亚于使用高档设施的水平。”提起这个园子,刘凤弼颇有几分骄傲。
农资商家必争之地
作为用肥大县,宾川可谓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在这里,记者见到,每条进村路上,1000米就有七八家农资店。这也正像刘凤弼说的:“宾川单县的用肥量不亚于寿光,全国、全世界先进的农资品牌都在这个地方。”
当地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云南省的宾川和通海,农资经营店最为密集。由于宾川是葡萄大县、通海是蔬菜大县,使这两地都成为农资商家的必争之地。当记者走进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点,总经理张子玉带领员工正和张承林教授忙着安装液体加肥罐,他说:“在宾川,农户基本已经认可了使用液体肥滴灌这种省工省力、节水节肥的施肥方式。”尝试液体加肥站模式,就是为了贴近农户需求,更快、更好地服务农户。
在张子玉的店里,记者也见到了驱车500多公里来观摩液体加肥站的云南省通海绿叶农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琼珍。她告诉记者,云南地区特别是通海已经实现了订单农业。“旺长期的时候就有人下订单,到时候有人告诉你,应该采摘了,就回收回来,直接进冷库,包装后直接发往全国各地。”“我们一个邻近的县大面积种植柑橘,柑橘采购商六七月份开始就到那个地方,看谁家的果子要收,坐着就收,收了之后就分果,分级、打蜡、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订单农业也使得农民对于肥料的质量需求不断提升。
“这里推广的大多是较先进的肥料,由于农民用药、用肥的意识较高,农户愿意用比较好的农药和化肥,节省劳动成本。只要是好肥料,我们那里的农民都舍得投钱。一般农民看不上几十元钱一包的肥料,他们都要100多元以上一包的肥料。经过多年种植和使用肥料经验,发现用了价格便宜的,买着便宜,用下来就贵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都上不去。”
对于农资经销商来说,充分了解农户消费需求是能否真正服务农户的先决条件。张琼珍说:“这里的农民一亩地投入大约几百元,但是农民一般一家只有两三亩地,多的也不会超过5亩地,自己的田自己种。而通海几乎不用滴灌、喷灌,基本上采用浇施,把水放到桶里面,再将肥料溶解到桶里面,再挑到地里面去,和这里模式有差异。但是,农户们还是比较接受液体肥,应该有市场。”所以她特地跑了500多公里过来参观看看。“用液体肥料就省略了肥料溶解这一步,需要多少水直接放到里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