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地处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这里的地势海拔1480米,自然气候属中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光热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宾川的年均太阳总辐射124.895-155.022千卡/㎡,但是年均降雨量仅为559.4毫米,是云南省内最少的区域。
从事农业的人都知道,这里的气候极其适宜农作物生长。而我要说,这里是葡萄的伊甸园!更是葡萄种植主们的理想乐园!当记者满腿荆棘地走在宾川的葡萄园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宾川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和全国人民一道,众擎力举、托起“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菜篮子、果盘子”。这是多么富有激情和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宾川:葡萄是主角
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是全国有名的葡萄之乡,更是滴灌技术示范的最前沿。在宾川县18万亩的葡萄种植面积中,有近6万多亩实现了滴灌技术的普及,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位于宾川核心地带——金牛镇的发展最能诠释宾川葡萄产业的成就。在走访中,金牛镇字伟副镇长告诉记者,金牛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更由于交通便利而成为人流、物流、客流的交汇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农业产业的聚集地,特别是金牛镇葡萄产业则是支撑经济的“主角”。金牛镇农村经济占45%,现有耕地面积8.12万亩,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超过一半,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的葡萄示范镇。“宾川有18万亩面积种植葡萄,我们占到四分之一。”镇长自豪地说。
在宾川,葡萄种植户是幸福的;在宾川,从县长到镇长、乡长,各级政府都关注葡萄产业,为葡萄产业尽心尽力已成为一种“常态”;在宾川,每天都有关于葡萄的事情发生。
记者走访宾川滴灌设施和肥料施用情况时,恰逢宾川县葡萄科技示范园揭牌。在揭牌现场,宾川县副县长杨映红表示,希望示范园为下一步宾川县葡萄产业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好头。同时,在示范园的带动下,使全县的葡萄产业迈上新的台阶。据悉,这是宾川县为了凝聚和发挥各方智慧和力量,积极推动葡萄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思路,由宾川县农业局、宾川县远航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宾川县纳溪河葡萄所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建立了宾川县农业局葡萄科技示范园、宾川县纳溪河葡萄研究所试验基地、宾川县纳溪河葡萄科普示范基地。
其实,这一幕只是宾川县重视农业和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基层农技人员的感受似乎更深。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刘凤弼告诉记者:“全县葡萄占了这么大面积,不只是全县,社会都在关心葡萄产业。葡萄一有‘风吹草动’就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宾川县政府还在2012年组织了“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今年我们又申请了“葡萄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和服务信息,为“当家水果”——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速保驾护航。
葡萄保姆的自豪
不仅是宾川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宾川,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当地的基层农技人员的身影也在葡萄园中川流不息。
云南地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十分宝贵。地处云南大理州的宾川县更是如此。程海大断裂带呈南北纵贯宾川坝区,因为地处山口,土壤基本上都是山上冲积形成,被当地人称为“紧口沙”,实际上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紫色土、冲积土,属于粘土和壤土的混合体。搞农业的人都知道,偏干性土壤,水的扩散性相对较差。同行的张承林教授告诉记者:“这里的土质只有种果树比较好,果树的根可以往下扎。”因此,这里是全国出了名的水果之乡,曾经获得过“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葡萄之乡”、“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示范县”称号,宾居华侨农场更是被评为“中国优质柑桔基地”。
助力宾川葡萄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滴灌等省工省力的施肥设备在这里被广泛认知。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方式成为扭转缺水、干旱气候与果树营养吸收之间的桥梁。诚然,常年穿梭在葡萄种植园中的当地农技人员和各大院所的科研专家,由此也成为水肥一体化和葡萄作物之间不可或缺的主宰纽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葡萄“保姆”。从科研院所到基层农技人员,“呵护”葡萄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宾川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刘凤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刘凤弼是学农出身,在宾川土生土长,参加工作就做农技推广,为当地农业产业服务一干就是近30年。“宾川作为全国的高产作物区域,搞农业的人特别自豪,像袁隆平、凌启鸿等那么知名的专家都来这里展示他们的技术、学识。”刘凤弼的自豪中也透着自信。近30年来工作经验,让他在葡萄种植技术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刘凤弼所在的农业综合推广服务中心前身是农业科技推广站,是下游基层的农技推广站。宾川县金牛镇农科站1986年建站,到今年刚好是三十年时间,刘凤弼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基层。“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绕八个字:“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刘凤弼一字一顿地读出了这八个字,记者能够感受到他默数于心的那种深刻体会。用他的话说,引进就是技术引进和创新,例如,针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们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南京农大、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云南省农大、省农科院的等知名的科院院所专家都建立了联系,并每年组织2-3次院校专家培训活动,让种植户、科技人员了解专家的新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农户种植提供一些技术支撑。
同时,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刘凤弼自己也要去实践、消化,提升科研转化速度。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刘凤弼大多围绕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做文章”。其中,作为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每年组织大量的农民培训会,有时一天就组织三场,一个月、一个季度下来甚至搞几十场、上百场的农民培训会。在记者采访时,恰巧华南农业大学作物施肥与营养研究室主任张承林教授在给宾川农户的葡萄施肥技术培训,看着农户们听课时聚精会神的样子,刘凤弼的笑容中透露出丝丝满足。
(下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