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4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倡导科学用肥施药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2015肥、药科学使用论坛暨放心农资“春耕下乡”活动走进常熟
《中国农资》记者 汪洋 崔海涛

(上接17版)

    江苏省常熟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主任姚卫东:

    农药集中配送力争全覆盖

    江苏省常熟市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经过2年多的努力,全市农药集中配送率达到90%以上,农药供应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其主要做法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农药配送点建设规范统一、农药配送实行网络平台管理、招标程序细致规范、农药储备安全可靠五个方面。

    在保障措施方面,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农药市场专项整治、实行配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明显增强、降低用药成本及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覆盖率不断增强。

    下一步将加大集中配送力度:首先,农药集中配送工作通过三年力求达到全市全覆盖;其次,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并实行长态化管理,为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创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牢固树立为农服务宗旨,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邵振润:

    科学用药是一项公益事业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植保,现代植保需要高效环保型农药和安全科学用药。当前农村使用农药现状:一是农民大多未经专门培训;二是施药机械不适应要求;三是防治任务重、防治方式落后;四是农药营销供应落后;五是小企业和复配品种多;六是法规建设和监管不到位。

    安全科学用药是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的需要;是降低减少残留污染、保障舌尖上安全的需要;是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危害、保护农田安全的需要;是解决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以人为本、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需要。

    安全科学用药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第一,需要政府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在经费项目上大力支持;第二,植保系统要加强指导,协助抓好监管;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第三,媒体要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时传播正能量;第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搞好减量用药,实现节本增效。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安全管理经理孙新友:

    安全使用农药更体现企业责任

    拜耳公司在革新技术与研发登记、创新市场和销售、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培训、环境生态责任等方面有着较多探索与实践。

    拜耳的目标与责任不仅包括负责任的研发、生产,还包括负责任的市场和销售。在市场和销售方面,拜耳将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使用培训和安全防护用具,保障使用者及居民的安全;规范标签和技术指导,提倡减量防飘逸施药技术,农药污水处理技术、保护有益生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主动淘汰高毒农药,上市创新低毒低残留产品,推广食品链项目,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用最优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如“更多水稻、更多小麦,更多水果”项目等。

    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中:

    植保飞防服务现代农业前景广阔

    我国适合飞防植保面积约为15亿亩,预测2015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覆盖面积达到5亿亩,农垦系统有约9180万亩耕地,2015年大农户飞防市场容量约8.6万架,全国适合飞防种植面积逐年提高,每亩年均施药5次,每亩包括工费和药剂飞防利润平均约为20元,全国飞防作业年利润能力将达1500亿元。 

    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受到广泛宣传,行业关注度高,政府及地方扶持高新企业力度空前,迎来快速发展黄金期。

    汉和植保无人机作业使用成本较低,喷洒效率相比人工有很大的提高,作业利润较好,应用高功效科技装备带来的科技红利,让植保飞防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中心副经理王绍波:

    企业需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化肥施用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二是施肥不均衡现象突出;三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四是施肥结构不平衡。

    针对肥料企业产品开发的思考,华昌化工的产品将由“生产制造”向“产品研发”转型,由“产品销售”向“农技服务”转型,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农户掌握科学施肥的理念、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