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5年1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型肥料依然hold住“高大上”

《中国农资》 记者 贾然然

    2014年,随着基础肥料产能过剩加剧,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新型肥料迎来发展的春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肥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物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世界粮食单产的1/2、总资产的1/3来自化肥的贡献。如果停用化肥,全球作物将立即减产50%。面对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粮食增产的巨大压力,开展肥料科技创新、发展新型肥料是实施质量代替数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2020年肥料用量零增长的必要途径。未来科学施肥将走向精细化时代。

    新型肥料方向

    A

    对传统肥料进行再加工,使其营养功能得到提高或使之具有新的特性和功能。

    B

    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途径,在生产工艺中开发肥料新品种。

    由此可知,新型肥料并不一定“新”,也不一定具有“高科技”的特征,而是在新形势下对传统肥料的提升,“新型”是时代的要求。所以,凡是克服或弥补了传统肥料之不足,具有更高肥效、更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肥料都统称为新型肥料。

    水肥一体化

    “旱情常态化”之水溶性肥料:具有养分吸收快、肥效好、效率高;满足作物特殊性需肥、针对性强、及时有效地矫正作物缺素症;用于喷施和灌溉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养分全面、配方灵活、不受作物生育期影响。

    局限性:叶面施肥应用机理相对落后;养分含量低、有害杂质含量过高;需强化专用水溶肥料的研究,差异化施肥。

    肥业新宠

    “肥业新宠”之功能性肥料:在为作物提供养分的前提下,具有保水、防病、除草、抗倒伏等功能。若将4000万吨复合肥的1/2改为功能性肥料,则可节约100万吨纯养分,每吨纯养分按5000元计算,则每年农民直接经济效益为50亿元。

    局限性:缺乏行业标准约束,炒作概念现象突出。农户认知度有限,未形成一定的市场应用规模。

    复合化

    “由‘单一’趋向‘复合’”之微生物有机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微生物区系,改善土壤微生态系统;活化难溶化合物,提高土壤供养水平。

    局限性:生产工艺亟待改进,运输成本高、不耐存储等问题突出。

    增值改性

    全面“增值改性”之增效肥料:肥料中添加海藻酸、腐植酸、氨基酸等天然活性物质,对人体、环境、作物无害;加之生产工艺简单,真正能做到微量高效;增产效果明显。主要包括增值尿素:用法与普通尿素相同,可以做基肥和追肥,作物平均增产9.6%,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7.9%。

    局限性:产品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落后,缺乏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控制,市场混乱。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浓厚”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肥料产业发展中的新秀,具有典型中国特色,逐渐受产业界重视。不仅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调节土壤酶活性,减轻氮、氨的挥发,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局限性:目前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能较低,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想创新,出来走三步

    第一,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不断注重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结合作物生长需求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新型肥料,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找准市场定位,高端的新型肥料未来主要集中在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区域,必须缩小传统肥料与新肥的成本差距,切实有效地做到“高质低价”,才能增加农民的购买力度,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第三,耕地在呼唤用肥新思维,各种新型产品的研发都要以“治养”结合为重点,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积极响应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长”目标。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