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2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记者手记
别再往土壤中滴“墨水”


    每当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麦浪滚滚、禾苗茁壮、花果飘香的大地丰收景象。可如今,我们的空气脏了,水污染了,土地“病”了。

    时至今日,中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等和低等地共占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高复种、高投入;重用轻养,只用不养。耕地培肥改良措施不配套,导致耕地基础地力支撑能力下降,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0-20个百分点。施肥结构不合理、区域肥料投入不平衡,导致养分失衡现象严重。耕作方式变化,化学物质大量投入,导致农田环境污染,连作病害越来越严重,土壤污染日趋加剧 。据全国污染源普查,目前受污染耕地1.5亿亩,受污染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每年造成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元。

    随着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极大追求,社会商品化程度的逐渐发达,农耕方式从传统转向了现代,但是正是这种改变在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的同时,使耕地质量呈现出了畸形发展。而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候,传统的耕作方式又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回归自然”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对于耕地质量的关心和保护,其实人类在早期农耕时代就已经总结了很丰富的经验,像西汉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原地带的套种、间作、轮茬种植方式等等。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富兰克林·H·金就很赞赏地表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

    但是,过去的经验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经验更是要谨慎借鉴。要解决当前土壤质量的问题,关键是要把优良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走生态可持续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随着生态环保型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我们对保护耕地质量充满信心。国家提出明确目标,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使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0%。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不过一切目标都要靠坚决的行动去实现,我们要改变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向永续式的发展方向前进。

    记得在参加一次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一位专家说了一句非常形象的话:“一滴墨水滴到一杯水中很容易,但是要把它从这杯水中拿出来很难。”

    是啊,土壤何尝不是这样一杯“水”,我们用各种“墨水”随意且很容易地去污染她,但是要让她回到肥沃健康的初态,又何等难!让我们停止污染,为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去爱护大地母亲吧!请别再往土壤中滴“墨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