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关爱耕地质量,从现在做起” 系列报道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氮磷被“点名” 化肥零增长圈定行业“拐点”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编者按 

    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据专家分析,我国耕地退化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中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土地污染加重的问题越发严重,包括工业废物污染以及农资投入品的污染。尽管造成耕地退化的原因众多,但不可否认,农资产品的过量投入是造成耕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资料显示,我国总体化肥用量接近峰值,将来会迎来肥料零增长时代,零增长时代的到来对肥料技术研发、服务机制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耕地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而农业持续发展了,农资也才能持续发展。那么在肥料零增长时代,我国的农资企业将会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已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肥料零增长时代即将到来的背景下,《中国农资》特别策划了“‘关爱耕地质量,从现在做起’系列报道”,希冀通过一系列的报道,呼吁农资行业关爱耕地,通过技术创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并进一步探讨农资行业持续发展之路。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耕地土壤质量,提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也提出,“组织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调查,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探索建立重点污染区域生态补偿制度。做好农业面源污染例行监测工作,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区”。今年8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调研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时,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肥料“零增长”核心内容的解决思路,并针对耕地污染、农药残留、肥料导致的土壤二次污染提出“一修复、两减少、三基本”战略,即修复农产品产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和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循环利用。

    由此,施肥导致的耕地二次污染与粮食增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焦点。“零增长”、“减少施肥”理念的倡导,或将引起肥料行业出现“拐点”,进而引发长期以来形成的施肥理念的颠覆。日前,在“第四届新型肥料营销高峰论坛”以及《中国农技推广》理事单位座谈会上,《中国农技推广》杂志社总编辑、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田有国处长、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中心郑顺安博士、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和科研专家就土壤污染、治理方向、肥料作为等问题进行探讨,还专门针对肥料“零增长”和“减施”问题进行了相关政策分析,为引导企业转型提供建设性意见,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未来一段时间,改善耕地环境、加快污染治理将成为各环节着力的目标,化肥用量减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将是农资企业发力的方向。与此同时,与之核心内容相配套的一系列农业相关法规、政策、规划的出台实施,将进一步影响未来农资产品研发方向和企业战略的深度转型。

     污染“指向”耕地区域

    “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这就是说,土壤是否视为污染,要看是否造成危害。对农业来说,则要看是否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然而,现有数据显示,很多主要耕作区与污染严重区域重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

    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中心博士郑顺安在“第四届新型肥料营销高峰论坛”中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形势严峻。首先,农产品产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环保部与国土部2010年完成了我国国土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的小比例尺调查,结果表明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超标面积约3.5亿亩。国土资源部根据近十年地质调查汇总也显示,我国中东部主要农耕生产区约12.1%的土壤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以镉、镍、砷、铜、汞污染为主,其中耕地约有1.2亿亩为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农作物种植同样存在潜在风险。综合多部门调查结果判断,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中南、西南重金属矿区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南方酸性水稻土区,大中城市郊区和一些高投入农业集约化生产基地。从污染物来看,主要是镉、砷、铅、汞、铬、铜等。从超标作物来看,稻米镉超标较为严重。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也提到,我国耕地质量状况最主要的问题是酸性土壤。在全世界大约有30%的土壤为酸性土壤, 世界范围内有20% 的玉米、13% 的水稻和5% 的小麦是生长在酸性土壤上。她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长达20年的红壤耕地pH值的定位观察试验发现,红壤耕地pH值每10年下降0.8个pH单位。”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我国酸性土壤面积和土壤酸化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此外,也有资料表明,我国的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 面积约为2.04×108 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主要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相比,广东强酸性土壤由 473 km2 增加至 18097 km2,湖北酸性土壤面积增加近10%,鄱阳湖地区强酸性土壤甚至增加近20%。

(下转7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