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6版)
“去政策化”为氮肥市场迎来暖意
近年来,我国化肥的市场化进程日益加速,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具有保护性意义的政策开始小步慢调,让这个在之前看似有些特殊的行业慢慢适应市场化的运营,变成一个不再特殊的行业,而这个过程被业内称之为“去政策化之路”。关于明年氮肥行业的走势是否能有好转,政策的调整到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也成为在此次营销工作会议上大家热议的话题。
或将恢复征收增值税:今年生产成本达到历史最低,一旦恢复增值税,并不会对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譬如尿素每吨将增加成本30-50元/吨,涨幅对于生产企业来讲可以直接转嫁给市场,而市场对于这样的涨幅在农资直补的政策下将会得以抵消,所以业内对于恢复增值税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异议,从某种程度上说,恢复增值税反倒成为生产成本增长的支撑点,对于明年春耕期间的尿素价格得到有力的支撑。增值税正是完全市场化的标志之一。恢复增值税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影响并不大,但是恢复增值税就意味着化肥将等同为普通商品,接下来所享受的优惠电价、运输等政策都会逐步取消。
化肥出口政策调整:有利于出口运营,对明年春季化肥市场有一定影响。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关税方案对化肥出口整体“调松”,让主要品种的旺季出口成为可能。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4年1-7月我国共出口各种肥料123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499万吨,增幅为67.7%。根据2014年度关税方案,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的出口关税水平均有下降;旺季期间尿素、二铵、一铵40或50元/吨从量税另加15%从价税,与以前年度的75%以上的特别关税相比,增加了旺季出口的可能。从2014年的关税制定和出口状况来看,我国化肥关税政策正在由严变松。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往年的市场来看,明年关税一旦放松,我国尿素出口量仍将增加,如果缺乏有机的协调,将会影响到国内用肥和价格。
淡储量减少400万吨:对明年春季市场有一定影响。今年的淡储政策在行业的注视下默默进行了调整。原定于2014年6月就该启动的70万吨磷肥专项储备工作一直拖延到8月份仍未启动,结果却在行业的注视下悄然取消,这对于原本就存有非议的淡储再次引发了行业的猜疑:专项储备的不了了之是否意味着冬季淡储也有变数,行业开始关注相关部门的一举一动。10月28日,在多个部门的协调努力下,2014年至2015年国家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启动,一切猜疑尘埃落定。含夏季取消的70万吨专项磷肥储备,此轮淡储在总量上减少了400万吨。此轮淡储的减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将会减少承储企业对于市场的集中投放量。
除了以上的政策之外,氮肥行业所享受的运输、电价等政策也在逐步向普通商品靠拢。优惠政策面临全面取消,市场之手将逐步取代政策支持来推进化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各行各业全面向市场调控进发。同时,近年来化肥行业发展迅猛,“产能过剩”逐渐取代“供不应求”,成为氮肥市场的主调。面临新的形势,重新定位化肥的产品属性,逐步通过减少与其它产品相比的优惠空间来加快化肥产业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实现各项政策的一刀切,而是以审时度势的态度,用小步慢调的节奏让国内企业慢慢适应市场化之路。总之, 化肥政策的调控力度在减弱,化肥市场化的进程在加快,有利破解产能过剩的困局;化肥优惠政策调整,氮肥产品成本增加,必然会影响化肥市场价格。
化肥原料相关优惠逐步取消
国家不仅对化肥政策有所调整,同时对与化肥相关的原料也有明显的调整。
天然气价格调整:近些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呈现出紧张的态势,价格也在逐步上涨,无论是在供应量还是价格方面都在冲击着我国的气头尿素生产企业,特别是在西南气头尿素集中的地区,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不少企业都开始停产、减产,企业成本倒挂严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尽管氮肥协会预测有1000万吨的产能退出,但是绝大一部分气头企业规模较大,不少都是国企,甚至是上市企业,彻底停产退出的可能性不大,如若有大规模的退出行为,除非天然气价格陡增似的增长。近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就此问题在四川省成都市针对云、贵、川的气头尿素企业展开调研,联合各地工信部门的相关人士,从实际出发,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天然气价格供应及价格的问题。
煤炭进口关税上调:征收资源税由从量改为从价,煤炭价格上涨,导致煤头企业成本增加。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处长贾红斌预测:尽管以无烟块煤为装置的合成氨产能在逐步减少,但国内主要合成氨产能仍以无烟块煤原料为主,再加上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等无烟煤生产企业极力保护旗下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因此,短期内块煤需求不会大幅下滑。后期受国家取消进口煤炭零关税政策的影响,无烟煤进口量将进一步下降,预计后期一直到明年上半年,无烟块煤将呈现平衡状态,价格有小幅反弹趋势。这对于我国以煤头占主导比例的企业来讲,得到了成本的支撑,将有利于明年春季尿素价格的回暖。
全行业动员起来 助推氮肥市场回暖
在此次营销工作会议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兰提出:当前,农村和农业的形势很好,国家的重视程度和政策的利好程度前所未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为农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两年,尽管农资行业困难很大,不少流通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上积极探索,取得很好效果。一些企业突破传统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在参与土地流转、尝试种植托管、发展专业合作社、开展全产业链服务等多方面下功夫,逐步由肥料供应商发展为农业产业的服务商,从单纯供应农资产品转变为农业产业的新成员。这种转型升级,不仅顺应了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大大开拓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希望越来越多的农资行业的企业家们有更前瞻的思考,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致力打造全新的经营模式、合作模式、盈利模式,闯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好路子。
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当前,农村土地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稳步推进,形势很好,这是我们农资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伴随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主体的变化。为农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行业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创新运营模式,重新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淑兰倡议,当前企业遇到很大困难,但这是发展中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和战胜的,这些困难在产业的发展中会很快得到解决。目前行业需要做的是,加强行业自律,工商联手,稳定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农资企业要创新合作模式、从竞争走向竞合。携手克服面前的困难和发展阻力,尽快迎来欣欣向荣的化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