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规范标准 百年应对
会议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为进一步修订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副会长刘富昌点评道:“研讨会氛围和谐、富有成效。”他说:“我赞同一些专家的意见,不论什么标准,都要追求先进、并结合实际,特别是钾盐行业与国际接轨是势在必行。”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指出,修订标准的目的在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生产规范,而不是单纯地提高门槛。他说:“我国的钾肥资源稀缺,要谨慎地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从发展策略上我们应该做‘百年应对’战略,保证我国在一百年以后,还有钾矿的开发和利用。”他说,科学制定钾肥标准非常必要。第一既要考虑质量含量,就是关键物质的含量,也要考虑肥料的整体增产、增收效应,还要考虑企业的生产效益。第二是要有利于降低成本。第三要努力限制有害因子,一是重金属不能忽视,二是钠离子应引起高度重视。三是放射性指标也要有所要求。要多搜集生产行业的信息,还要多开展试验,多方面权衡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标准。
此外,上海化研院化肥所副所长结合标准的修订对钾盐生产工艺进行分析。陈明良认为,标准可能不会将所有的指标都写进去。生产过程控制可以有各种方法,但是,标准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出厂检验。他说:“相关规定的检测方法可能采取仲裁法,但是有些方法快速、方便,可以由企业标准做补充。”
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研究员涂仕华对西南、南方地区钾肥效应进行回顾和展望,并据此对标准提出建议。他认为,镁对作物生长是有利的,但是,高量摄入可能会导致作物中毒。钠也是有些作物的必要元素,但是会加速土壤自身盐渍化,施用多了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对于标准修订,他指出:“随着行业逐步提升,行业标准也要不断提高,以推进技术进步。”
无疑,这是一次相关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和钾盐企业,为了产业提升而形成的一次协同一致和行业联合,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相信此次会议,在取得一定共识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实施、快速完成一次行业再提升、产业新转型!
与会代表建言献策: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李辉林:
一是建议提高氯化钾产品质量,建议《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农业用合格品技术指标中氧化钾含量大于55%修订为大于57%,一等品氧化钾含量大于57%修订为大于59%。
二是建议降低氯化钾产品水分。首先,降低氯化钾产品中水分含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提高肥效。氯化钾生产企业只需增加离心设备和干燥设备,产品水分含量均能由小于等于6%降到小于等于2%。其次,如果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仍然继续保留水分小于6%,按多余的4%水分计,每百万吨氯化钾产品计算多运出4万吨水分,铁路运输每吨约200元计算为 800万元,势必给消费者增加了不应承担的4万吨水分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氯化钾产品质量和肥效,增加了铁路运输压力,影响了产品信誉。
三是建议制订氯化钾产品中氯化钠含量。氯化钠是钾肥中的杂质,对于农业用肥,氯化钠含量偏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合理加以限制。
此外,建议增加氯化钾中氧化钾含量多种分析方法。盐湖股份公司经多次对照实验,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快速测定氯化钾产品中钾、钠、钙、镁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氯化钾产品质量检验的出厂快速测定和生产控制分析,目前已正式申请了地方标准,并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复,建议纳入国家标准。
青海霍布逊地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滕明天:
此次会议将我们聚在一起,听听小企业的意见,对大部分企业很有益。
北京昆龙伟业格尔木有限公司、地矿集团格尔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地矿集团的三个分公司,今年产量在16万吨左右。水分涉及更多的是成本问题,从6%下降到2%的水分,每吨成本增加30元左右。但是水分降低对企业有利,因为水分运到市场是白掏钱,产品价格也有差异。其二,从耗能来说,无论是天然气还是煤加工的工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其三,从生产环节来说,氧化钾含量、产品质量、色泽、品位,氯化钾含量在90%以上没有问题。其四,今年氧化钾59%、氯化钾93%含量的产品有市场,原来国标中没有这个含量的产品,建议加入标准。
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技术部长张萍:
藏格钾肥年产160万吨左右,明年产量达到200万吨时,公司的技术、人员培训都在相应地提高。经过资源利用、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整合,今年的产品基本上氯化钾含量90%已经是最低含量。这次修改我觉得应该把氯化钾含量93%的产品加进去,我们在销售中也出现这种问题,从90%跨度到95%的产品中间产品不知如何界定,有时为了满足国家标准,甚至在销售的时候还需要配货,比较麻烦。
关于水分,我们的产品都上烘干装置,如果单纯从生产技术上考虑,水分2%的标准肯定是能达到,唯一就是成本问题。对于氯化钠指标,察尔汗盐湖的资源特征,除了氯化钾之外主要就是钠和镁,氯化钾品位提高了,氯化钠自然就下降了,特别是将水分加以限制,自然能降下去。我觉得,在氯化钠指标的控制问题,可以根据生产的情况和国内矿产的赋存条件,是否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等级进行限定。
深圳中航资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灿先:
氯化钾指标提升,氯化钠指标自然会降低。对于氯化钠“烧苗”等现象还需要经过一系列试验等工作,我认为氯化钠的限定这次需要做一些准备,不一定这次这么匆忙将氯化钠的限定放进去。
深圳德钾盐贸易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黄高强:
德钾盐的技术全部出自德国。国际硫酸钾镁指标是德国人制定的,水分在1%以下,德钾盐企业内部标准控制在0.8%以下,所以我们为了对企业负责,不仅使产品质量高于国标,也高于企业标准。对于氯化钾标准的修订,我认为是必要的,毕竟从生产来看,施用到地里的钠离子指标确实应当加以限制,因为钠离子对土壤的影响非常大。其次对于水分,我们对于氯化钾结块是加了结块剂,国内产品需要根据生产方式而定。
此次行业标准的改革意义重大。标准的修订要具有普遍性,在对于农业没有影响的情况下,照顾到市场和企业,会议主办方做得非常好。
中蓝连海设计院化学矿标委会副秘书长张晓梅:
氯化钾要考虑养分等级、水分,在成本核算方面能否也考虑一下。有些企业经过工艺改进、技术创新、设备更换能否达到规定水平,在合适的情况下考虑水分指标。
青海柴达木盐湖化工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军亮:
同样条件下,氯化钾比氯化钠水溶性更大,这样在提高产品品质的时候,就要牺牲更多的氯化钾。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生产仅注重产量效益,对于资源的一次性利用率就比较低。另外,在养分上分了几个级别,能否在水分上也分级。另外,小型设备技术相对落后,氯化钠的限定能否照顾一下企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