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氯化钾国标“修宪”不再路漫漫
“2014中国钾盐行业标准研讨会”各界代表对氯化钾品位、水分、氯化钠限定达成一致
《中国农资》记者 吴 江 张 番 张艳潇

     由中国农资传媒、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盐湖汇力贸易有限公司、深圳德钾盐贸易有限公司协办的“2014中国钾盐行业标准研讨会”在成都圆满落下帷幕。现行《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起草单位、未来标准修订机构领导以及部分行业专家出席会议,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富、副总裁吴文好、销售分公司总经理徐世森参加研讨,盐湖汇力公司董事长罗永成、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赵思俭等参与座谈。包括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青海霍布逊地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地矿集团格尔木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昆龙伟业格尔木有限公司、深圳中航资源有限公司、青海柴达木盐湖化工有限公司等在内的青海年产10万吨以上的氯化钾生产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未来氯化钾国家标准修订方向。

    分析问题  提出依据

    此次会议的主旨和修订方向获得了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以及参会企业的一致认同。会上,农业推广应用方面的专家不仅将推广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数据与大家分享,国际企业代表和专家将国外经验提供给与会者作为参考,特别是青海地区的生产企业将实际生产中可能涉及的生产成本、技术水平、资源特点等实际问题提出作为修订的依据,有效地为后期修订工作的启动提供了支撑。生产企业代表一致赞同修订现行氯化钾行业标准,使下一步《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修订工作的快速启动成为可能。同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标准限定的具体范围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将修订范围和指标直接指向影响产品质量、品位、成本等指标的氧化钾含量、水分以及可能对土壤造成危害的氯化钠含量,纷纷表示提升标准对于技术改进、提高产品品质将十分有利。

    此次会议开启了中国钾盐行业新的发展历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研讨会获得了《氯化钾国家标准》的最初起草者——中蓝连海设计院专家的首肯,以及后期即将接手修订标准的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的大力支持。同时,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举企业之力、倾听行业声音、获得行业共识的义举,也获得氯化钾主流生产企业的高度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也成为展示青海国产钾肥整体实力的一次机会,不仅直接反映了我国氯化钾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反映了青海盐湖地区企业管理水平和责任担当意识的整体提高。

    主动提升  立意深远

    近年来,中国钾盐行业迎来多重成就,产能释放、市场增量、产品价格回归理性。与此同时,低含量钾肥扩张,行业发展在资源与环境之间徘徊;新兴企业开发的低成本钾肥亟待打开市场大门。产业矛盾日渐突出,重构行业秩序尤为迫切。特别是当前国家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加大,随着《土壤污染治理规划》的出台,污染治理即将进入立法阶段。

    中国农资传媒在通过企业走访和实际调研发现,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关注的大背景下,反观钾盐行业标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背离,却是整个产业发展的“痼疾”。随着中国钾盐产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行业标准滞后行业发展,限制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正在执行的《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并未对Ⅱ类农用氯化钾中的氯化钠做出限定,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土地盐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农业氯化钾第三类合格品中的氧化钾质量分数含量限定较低,导致部分杂质进入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资源高效甚至造成浪费;此外,低品位氯化钾充斥市场、企业生存环境恶劣,行业进步难以为继、产业提升步伐沉重、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中国农资传媒的观察结论,也得到了标准参与机构和主流企业的声援。

    毫无疑问,“化被动为主动”已经成为行业不得不为的顺应之举。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成熟,行业标准应当在带动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健康理念,需要行业标准在发挥其规范和管理作用的同时,成为引导市场的正能量,为行业提升、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和发展空间。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优质产品生存环境恶劣”折射出的中国钾肥市场整体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偏离,行业标准更应当充分发挥其市场引导和行业规范作用,针对市场上“重价格、轻性价”的不良消费观予以“纠偏”,起到良好的市场促进作用。

    正像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孙立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农资传媒经过多方沟通,站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净化市场的角度,呼吁针对《氯化钾国家标准(GB6549-2011)》进行修订。通过完善标准提升行业进步、规范和引导市场健康消费观,为行业提升、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和发展空间。”

    共同取向  营造和谐

    一个行业“大法”的出台和修订,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特别是任何既得利益和固化利益的破解,都需要艰难的权衡。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提高行业技术门槛、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研讨,却获得了行业和企业的一致认可。此次会议的最大的亮点,恰恰在于会议主旨体现了目前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未来国家标准修订机构以及行业专家、众多企业之间的共同愿望。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兴富表示,盐湖股份公司一直致力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工艺的发展创新。“作为钾肥生产企业,我们有责任来提升钾肥的品质,有责任刷新钾肥的品牌,维护青海盐湖钾肥的形象。”他认为,这种责任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一是水分问题。“我国现在每年有750万吨钾肥产能,按目前标准的水分限量,30多万吨是水分,无疑这是对社会运输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氯化钾品位与国外产品相差8个点,也就是说100万吨产品有8万吨运出去的是杂质,而不是养分。“两项加起来,13%是无效资源,国产750万吨钾肥中有接近100万吨是废物。再者,无效养分对于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都有巨大影响。”王兴富说:“中国的钾肥发展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我们不一定一步达到国际标准,但是起码要反映中国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钾肥水平的提升和现实,而不能让标准再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现状。”王兴富希望通过青海盐湖和其他钾盐企业的有效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推动中国钾盐产业的进步。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介绍说,即将启动的标准修订将在产品结构、安全标准、基础性标准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对氧化钾、钠离子和水分含量等做出限定。“标准修订已经放入三年规划中,明年是最后一年,我们会积极推定这个标准的修订。”商照聪表示:“目前在肥料标委会之下专门成立了一个钾肥分技术委员会。作为秘书长,修订标准责无旁贷。”此外,他对于未来国标修订的大致构架进行了介绍。

    首先,从产品结构来说,将进一步关注改善土壤酸化具有较好作用的产品技术进步。第二,从安全质量来讲,对于原来的标准体系要补充完善,对于标准中涉及的物质都需要进行分析、筛选有害物质。例如钠离子在有些地方造成“烧苗”,钠离子含量很高,9%含量就相当于往地里撒盐,土壤的承载力有限,将来地不长庄稼,再好的肥料也没用。三是关于水分,含量过高从结块、含量方面都存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要适当加以严格。

    产量提高带动技术发展,技术进步也推动着标准升级。中蓝连海设计院院长助理张宝全指出,《国标6549》对钾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86年我国制订了氯化钾的第一个标准,当时我国国产氯化钾的产量只有5万吨,大约占世界产量的1.5%左右。1996年第二次修订,当时产量大约有40-50万吨,大约占世界产量的10.23%左右。2013年中国氯化钾产量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占世界产量的12.7%。”从产量的发展来看,其中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当然也是标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张保全说:“氯化钠有一个正确定量对于行业有发展促进作用,更适合国情和行业的发展。在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收益方面也将有一些好的作用。”他建议,根据我国资源特点、结合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产品登记分类,符合大家共同的利益。同时,根据市场对于杂质含量的要求做出相关规定。他说:“技术含量提高对行业健康发展将十分有利。我们希望氯化钾的标准一步比一步好。”

    (下转第6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