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持续支持,农业成为经济领域新的投资与开发热点。但是农资,这个农业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不但未能“借光”农业热潮水涨船高,反而跌入市场低谷,在产能过剩和竞争恶化中艰难求生。在农资突围的共同课题面前,行业涌现出这样一批人,他们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逐渐突破原有的农资经营模式,通过参与土地流转进入农业种植领域,实现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及企业转型探索。他们的探索,为陷入困境中农资经营打开一道曙光,成为创新农资经营模式的新型群体。而这一现象,在广西尤为突出与集中,成为典型的“广西农资现象”。
如今,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革?是什么催生了“广西农资现象”?2014年9月,中国农资传媒记者走访了广西若干农资公司,针对农资企业进入农业种植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调研……
参与农业种植——
农资企业转型的另一片天空
参与农业种植的主要原因是农资业务越来越难做。成为用户,才知道用户想的是什么。
土地流转,自2008年以来,早已成为农业热点。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以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并不是新鲜话题,但是通过土地流转,拥有自有农场,进行农业种植,却并非由来已久。
在广西驻扎的众多农资企业中,烟台农资总公司是较早一批通过土地流转进入农业开发的企业之一。2010年前后,烟农南方公司的总部从深圳迁到南宁,广西烟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增绪告诉记者,这标志着公司的业务发生了转变,参与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资业务越来越难做。
2010年前后,正是农资行业从谷峰走向谷底的过渡时期。“做农资,跪着买进,磕头卖出”,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行政总监项兵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农资经营的艰难程度。当然,直到今天,经营困难仍是农资行业常态。据了解,目前广西南宁地区农资企业1/4的农资公司处于关门状态,1/4的农资公司处于歇业状态,也就是说,有大约一半的农资企业没有进入正常的运行之中。
化肥如此,农药也同样,据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志军介绍,近几年广西地区农药市场在相对萎缩,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使南宁当地数家农资企业向农业种植业方向延伸。
投身农业种植,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探索企业转型,不止是以上企业的做法,四川农资、广西美丰、南宁力天、南宁行健等大批农资企业纷纷试水农业种植,开始在广西的田野中寻找转型的另一片天空。
以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9年,华农连锁在北京正式成立,同期,广西分公司在南宁成立。9月的南宁天气温热,但是布局南宁的项兵却感到了传统业务的“秋风萧瑟”。在调研、汇报总部后,项兵在布局广西上做出了一个尝试性的调整,以广西分公司介入土地承包及农业种植。
事实证明,项兵躬行实践的探索是成功。不但超越了华农广西分公司最初的“用自己的肥养自己的地,用自己的地养自己”的目标,而且达成了“成为用户,才知道用户想的是什么”新的营销通道。如今,华农广西分公司近3000亩地的自有农场经营,大量的农资货源首先消化在自己的基地里,通过基地的示范及服务效应,达到6000-7000亩合作农场服务。近两年,华农广西分公司农业种植的纯利润常年维持在15%-20%的增长幅度。
广西中农调运有限公司也是“广西农资现象”的典型代表,2008年化肥市场的“过山车”重创化肥界,警钟震动了整个农资界。之后,中农调运将主营业务开始向农业方面转移,总经理助理莫仲坤是企业种植业开发业务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目前中农调运4500亩农场内,有800多亩火龙果和3700多亩香蕉种植,与农资经营比较而言,农业开发面临的风险相对可控,同等投入下,开发农业种植业务比经营化肥销售获得的收益要高!
寻找转型机会,转战农业种植,其根本原因在于竞争压力逼迫农资企业调整战略,服务农业“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利于农资企业的农业与农资的双管齐下,用农资业务做支撑,降低一部分农业风险,同时通过农业种植,实现了农资企业的转型成功。
香蕉产业规模化——
广西农资现象的重要引擎
广西规模化香蕉产业以及种植的标准化,让农资人重新思考经营方式,并为农资经营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广西,农资行业作为农业的服务环节,拥有着一个鲜明的特征,即农资的集群现象。
在广西农资界有个赫赫有名的“农资大本营”——盛世龙腾大厦,在其A、B、C三栋大楼二十几层的高楼里,几乎每一层都有1-2家农资企业,而其对面的“财智时代”,也同样是农资企业集群的大本营。全国各地农资企业的地方分公司纷纷扎根其中,此处也成为广西农资集群效应的重要焦点。
赵增绪告诉记者,在公司农业种植板块的战略调整中,广西是一个重要区域。他认为,广西土地面积大,土地出让金较低,同时水质较好,以上的三点因素形成了土地集中化程度较高的局面。同时,广西土地流转的特点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催生了百色番茄、富川脐橙、金穗香蕉等一批规模大、专业化强、现代化程度高的品牌农业,带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莫仲坤认为,与全国各地相比,广西土地流转速度较快,发展向好。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前几年对于土地流转实行400元/亩的资金补贴,目前百色地区对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每亩地补贴1000元,补贴发放一年。正是这样的政策支持及优厚的规模农业条件,吸引了大批海南、广东等地的种植者集体向西迁徙。正是由于这些外来种植者的带动,使得广西,特别是以南宁周边为代表的广大地域,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农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农资经营者的跟进。
无疑,广西相对成熟的农业条件为农资集群创造了条件,而香蕉产业快速发展则是广西农资现象的一个重要引擎。
经过十几年发展香蕉产业,广西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香蕉集中种植区。广西香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广西隆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珍妮告诉记者,目前整个产业已形成了“中国香蕉看广西,广西香蕉看南宁,南宁香蕉看隆安”的现象。现阶段广西地区的香蕉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南宁地区的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直到今年,全自治区香蕉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张。
蒋珍妮告诉记者,香蕉种植需肥较多,对于有机肥、复合肥、氮磷钾元素的需求都比较全面。另外在大型、中型规模的香蕉种植过程中采用全程滴灌,每亩地120株左右的密集种植。据了解,香蕉种植户的施肥结构和模式基本精准,每株香蕉总投入在35元左右,其中化肥投入8元左右,复合肥的用量基本上是500克/株,目前用于种植香蕉的肥料进货渠道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为农资人发展香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规模化香蕉产业以及种植的标准化,让农资人重新思考经营方式,并为农资经营带来了新的机遇。富满地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肖坤认为,从现阶段来看,整个农业结构都在调整,农业的经营主体已经发生转变,传统的农资销售方式适应不了市场,在全新的种植业主体和种植业结构下,农资销售方式亟待更新。
在保持原有的农资经营业务基础上,拥有自有农场与服务基地是农资企业进入农业种植的两种模式。通过农业种植实现企业营销模块变化以及盈利点的挖掘,推进技术农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最终实现企业成功转型。无疑,农业土地流转为农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目前广西烟农的化肥销售量全年在15万吨左右,全年经营额度在3亿元以上,在种植业方面,目前全公司的香蕉种植面积在3300亩左右,柑橘等经济作物刚刚上马。广西中农调运有限公司除拥有4500亩自有农场外,目前服务大型种植基地超过40家……
土地流转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大趋势,广西农资现象让我们看到,农资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规模迅速增长,通过农化服务重构农资流通渠道已成为众多农资企业的共识。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