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际化肥市场风云变幻 国内肥企挑战机遇并存


会议期间,IFA主席Esin Mete(左一)和IFA董事会成员、IFA东亚大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咨询中心主任杨业新(右二)探讨中国化肥行业可持续发展形势。

(上接5版) 

    国内聚焦——政策调控决定产业发展方向 

    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化改革并重

    “十二五”以来,中国化肥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介绍,当前中国化肥行业在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方面,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为保障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行业取得进步的同时,中国化肥行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李寿生认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产能过剩严重、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对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产能过剩来看,除钾肥以外,中国氮肥和磷复肥都出现了严重过剩。到2013年底,中国尿素产能已经达到8070万吨,比2012年增加787万吨,而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又新增了2套80万吨尿素装置。据估计,今年市场对尿素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对外出口),约为6700万吨,产能过剩约1500万吨,由此导致尿素市场低迷。磷复肥的产能过剩同样严重,截至2013年底,中国磷酸二铵、磷酸一铵产能过剩的比例均超过100%。李寿生说:“贵州、四川和湖北的部分地区,伴随着新的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在投资新建或规划建设一批磷复肥项目,产能过剩造成产品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力大量闲置,引发市场无序竞争,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严重损害了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技术创新来看,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化肥新品种研发滞后。李寿生说,中国化肥企业在新品种肥料开发、市场开拓、农化服务等方面投入不够,导致化肥行业仅能以大宗通用型产品为主,产品品种比较单一,高技术产品、差异化产品短缺,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和农民用肥习惯的改变。

    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资源环境对化肥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李寿生说,随着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行业所需水、电、煤炭等资源和能耗总量都在增加,硫、钾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用水指标更加严格,碳减排压力不断增大,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进一步加大,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行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

    李寿生认为,中国化肥行业必须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中、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及推动创新供给能力的提升上打破产能过剩的困难局面,才能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近年来,我国政府除了对化肥产业升级加大调控力度外,对化肥贸易的支持与控制平衡也体现在每年的政策变化上。而对于贸易政策,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认为,化肥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中国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严重,而中国的钾肥又需要长期依赖进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去行政化,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预见,中国化肥外贸政策,在不远的将来将会越来越贴近市场,趋向放松。

    李晓妮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以下三点:第一,化肥生产要素市场化。多年来中国化肥行业,在天然气、电价、运输等方面享受了诸多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化肥行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正逐年减少,特别是新一届政府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后,化肥行业所涉及的天然气、电力、运输优惠正面临着向市场调控转变,取消化肥等各种优惠政策、恢复征收化肥增值税等举措已经提上日程。第二,政府简政放权去行政化的趋势加快。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政府减少审批职能的清单不断更新,可以预见,政府在化肥领域的行政干预也会越来越少。下一步,化肥进口企业的经营权将进一步放开,变固定企业为资质审核、动态调整的可能性会极大地增加。第三,保证国内稀缺资源的供应。中国钾肥长期依赖进口,为填补国内的消费缺口,中国已经有多家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钾肥资源投资,这将为保证国内钾肥供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现在受钾肥经营资质的限制,部分走出去的企业想把资源运回来需要寻找有资质的企业进行代理,从而增加了资源回运的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企业走出去开发资源的意义,政府对此会有相关政策出台。

    原料革新将应对环境新挑战

    中国尿素的生产主要还是以煤、石油为主。尿素产能以每年3%的速度稳步增长,原料结构由之前的烟煤逐渐向无烟煤、天然气转变。来自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温倩表示,我国煤制氮肥技术逐渐进步,国家对炭的排放标准提高,也促进了企业为研发新技术、工艺转型做准备。氮肥生产主要集中在煤炭、天然气产区,随着国家对天然气价格的上调,西南地区的“气头”氮肥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而中东部没有资源优势、企业改造不成功的企业也将面临淘汰,今后氮肥的主产区将会更集中在技术优势、能源优势更强的地区。今后我国氮肥生产格局将会发生转变,市场将会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而新增的产能将更具有优势、生产过程更洁净、排放量更低。

    除了氮肥,我国也是磷肥出口大国,而磷肥生产过程的磷石膏的利用成为企业近几年比较关心的话题。2013年磷肥产量达到2350万吨,磷石膏堆存量达到7000万吨,主要集中在我国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地区。我国磷石膏历史堆存量达到3亿吨,目前面临的现状则是磷石膏的利用量低。2005年磷石膏存量为3300万吨,利用量仅为300万吨;2013年堆存量为7000万吨,利用量增长至1900万吨。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秘书长修学峰阐述了目前磷肥行业的发展特点为规模逐渐扩大、工艺复杂多样、原料品质提高、磷石膏利用率在逐步提升。目前磷石膏的主要用途在建材、石膏粉、水泥、土壤调理剂等方面,其中作为水泥、建材等用途占到较大比重,2014年磷石膏制作水泥用量达到470万吨。而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磷石膏堆放地区集中、成本低加上运费高,大部分企业会就地处理磷石膏,很少会将磷石膏作为成品销售;而在建材产品中,磷石膏作为原料缺乏优势,处理技术尚在改进。企业在对磷石膏的处理方面也研发了多种办法,例如半水二水法、二水工艺等,相信在今后,磷石膏也能变废为宝,不再成为廉价的附属品。

    新型肥料发展为国内企业赢得新机遇

    本次会议上,参会代表在探讨分析传统化肥的生产与贸易形势的同时,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开始关注新型肥料。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翟际栋表示,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亚太地区是复合肥的主要市场。其中,特种肥料的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迅速,也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青睐。他介绍:“硝基复合肥含有硝态氮,在中国市场普遍推广开来,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很多生产商加大硝基复合肥的生产投入,在未来3-5年内,硝基复合肥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市场都有明显的增长空间。水溶肥是我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末,中国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面积会超过8000万亩,据中国农业部估计,2020年中国水溶肥将有233亿元的市场。估计全球水溶肥产量增长幅度平均每年5.3%,增长的市场份额是1070万-1470万美元。亚太地区也是水溶肥主要发展的地区之一。缓控释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推广,现在,中国在缓控释肥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将国外只能用在高附加值作物的产品用于大田作物上。不仅如此,缓控释肥在东南亚棕榈树上的应用潜力巨大。随着东南亚种植面积增加,中国新型肥料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出口机遇。”翟际栋指出,未来肥料的创新方向首先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民的投入;其次,精确施肥,根据作物需求施肥,离作物根茎近的地方精确施肥;再次,通过现代化手段施肥、灌溉;另外,要求在经济和环境上具有可持续性。

    在我国推广现代农业的道路上,水溶肥的重要性突显,在我国化肥市场上的份额也逐步加大。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常务秘书长亓昭英在介绍中国钾肥行业发展趋势时多次提到水溶肥。她表示:“2014年预计我国氯化钾产能835万吨,产量750万吨,进口量600万吨,供应量1350万吨。氯化钾是一种很好的水溶肥原料,青海察尔汗盐湖氯水中含镁,对用于水溶肥生产效果更好。2014年硫酸钾总产能已经达到677万吨,资源型产量190万吨,加工型产量已经超过预期的190万吨。随着国内外硫酸钾需求增加,硫酸钾价格自2012年以来保持坚挺,而我国钾肥出口关税的降低则对国内硫酸钾出口有利。硫酸钾镁肥2014年产能90万吨,产量50万吨,自2006年上市,应用和市场推广很快,同时也是新的水溶肥品种,值得大家关注。钾硅钙肥目前产能80万吨,今年产量预计达到20万吨。钾硅钙肥可以是中国钾肥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硝酸钾2014年产能160万吨、产量70万吨。农用方面是水溶肥原料的主要品种,所以消费量逐步增加。硫酸二氢钾同时作为水溶性非常好的品种,近几年发展非常快,目前产能92万吨,今年产量达到40万吨。”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会议举行的同时,IFA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农业部等部委领导以及国内协会和重点龙头企业召开圆桌会议,探讨如何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中国作物营养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中国化肥行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上领导和专家提出,除了加大作物营养管理外,更宽范围的肥料品种可以满足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需求,如含中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液体肥或水溶性肥料以及缓控释肥等。未来,新型肥料的合理施用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