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9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马铃薯产业链的新思考:
期待从“大”到“强”的蜕变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纵观马铃薯王国10年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其在亚洲的版图正逐年扩大,在助推这一趋势演进的过程中,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无疑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在2003-2012年这10年间,世界马铃薯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据显示,2004年后,亚洲超过欧洲成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区域,并基本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到2012年,亚洲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接近1000万公顷。随着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加,我国的马铃薯种植也在蓬勃发展,并牢牢占据了世界第一马铃薯生产大国的位置。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540多万公顷,为整个亚洲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强,产量雄踞世界第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马铃薯产业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产业。

    数据显示,我国马铃薯的单产水平较低,我国马铃薯的平均产量是17吨/公顷左右,远低于欧美40多吨的标准,而新西兰的马铃薯单产水平可达到47.5吨/公顷。除了单产水平低,我国在马铃薯国际贸易中也处于弱势,位于全球出口国第10位,进口国第16位。而荷兰并不是马铃薯种植大国却是马铃薯贸易强国,占到全球马铃薯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因此,针对马铃薯产业,我国更应该考虑如何在“大”的基础上做“强”。

    提高单产是一条主线

    我国的马铃薯产业之所以大而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产水平低。据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介绍,从2013年的估计数据看,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85.6万公顷,产量超过1亿吨,平均单产由17.7吨/公顷较2012年的16.8吨/公顷(统计数据)有所增加。尽管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所以,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据金黎平介绍,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较低的原因诸多。近年来,马铃薯栽培技术有了很多改进,增产能力也在提高,主产区相对集中,但是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仍处于落后水平。虽然主产区集中,但是60%的马铃薯种植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无灌溉地块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单产水平不能跟世界发达国家比,原因在于主产区种植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

    另外,金黎平在技术层面总结了马铃薯单产水平低的原因。第一是种质资源缺乏、研究滞后,新品种选育重大突破少,结构不合理,优质和早熟抗病、市场适销、丰产稳产品种缺乏;第二是劳动密集型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整体效率、质量控制技术差,导致种薯量少质次价高;第三是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频繁发生但防控能力差;第四是水肥利用技术水平低、生产管理技术粗放,主产区单产低,早熟和规模化种植过度利用水资源和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土壤、环境和生态等问题;第五是机械化总体水平不超过10%,山坡小地块,种植模式多样,机械装备性能较差。

    “所以要提高全国平均单产水平难度太大了。跟世界水平比,我们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实际上每亩地提高100公斤都非常困难,这是由我们的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决定的。”金黎平说。

    尽管在提高单产方面困难重重,但是金黎平仍然给出了可行的建议,除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她还呼吁加强新品种应用,避免品种的单一化,从而提高单产产量。尽管提高单产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作为振兴产业的根本,这将是未来产业参与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国际贸易期待突围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于孔燕介绍说,马铃薯在全球贸易中,主要贸易品种为加工的冷冻马铃薯产品,鲜或冷藏的马铃薯,其他加工的马铃薯制品,分别占马铃薯总贸易量的46%、20%、17%。而对我国来说,马铃薯出口品种主要是鲜或者冷藏马铃薯(种用除外)。在全球鲜或冷藏马铃薯贸易中,我国占了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三大目标市场。在进口方面,我国主要以冷冻马铃薯加工品为主,主要来自欧美国家。

    于孔燕表示,中国马铃薯贸易遇到的障碍首先是贸易政策问题。虽存在贸易保护现象,但贸易谈判中一些不利于我国的政策并没有被取消。此外,国际贸易的技术性壁垒也是个难题,贸易保护的技术措施一般很难逾越,这种严格检验检疫和高关税的措施都是造成我国出口不能大量提高的原因。而且由于我国马铃薯产品的品种主要是鲜食马铃薯,产品不太符合客户的要求,多是粗加工产品,如淀粉、粉条等。当然,自身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是重要原因。

    另据于孔燕分析,我国的国内贸易环境同样存在缺陷。国际市场营销工作开展之后,我国的配合力度远远不够。纵观国际,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或农业大国在农场主市场营销方面都有非常多的国家政策支撑。例如美国、欧盟在推销农产品方面通常有很多投入,企业上规模产品都会有市场营销的预算。所以,从这一点看,我国相对欠缺。于孔燕补充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也投入了一些资金,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所以这个问题是阻碍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主要的一个因素。”

    未来,马铃薯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水平,并拓展国际市场。于孔燕说:“我们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改良产品质量、企业形象以及商业性质。贸易的基础就是产品质量和生产。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加工业的潜力,因为加工业和生产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发展生产、改变品种才能使加工业也产生飞跃性发展。

    仓储、流通发展滞后

    在马铃薯产业链的众多问题中,仓储、流通环节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据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辉介绍,包括马铃薯在内的鲜活农产品仓储技术水平较低。他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为例进行了说明。张北县种植近50万亩马铃薯,年产40万吨。2012年之前,全县马铃薯的保鲜贮藏以土窖为主,贮藏马铃薯在32万吨左右,大约占总产量的80%,按25%的常规损失率算,在贮藏条件落后的前提下,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8万吨。

    据了解,在仓储水平低下的同时,马铃薯的流通环节严重不畅,马铃薯“卖难”的问题依然严重。针对“卖难”这一事实,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副会长纳绍平认为,表面上看,问题是出在流通环节上,但其实本质是我国马铃薯生产环节现代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严重不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思考如何尽快完善马铃薯大产业链条。同时还要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技术交流、研讨会来取得合作共识,并且在谈判当中要争取对等、公平的政策和条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流通问题,纳绍平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提升生产组织化和商品化。组织化不是简单的把生产者凑到一起,而是要有效地将生产者、种植专家以及流通商等业内人士组织起来,旨在能够形成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商品化就是要找到市场需求。二是推动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环节要对产品质量、等级、以及包装和整个流动过程做出统一要求。三是加强产销信息平台建设。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数据库,内容包括全国各大批发市场中大型批发商的采购信息、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把单个流通和生产方面的信息汇集到平台中来并反馈给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四是明确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区产业的规划,考虑区域的定位。通过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达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马铃薯产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如今它已经是我国的第五大粮食作物,具有抗旱高产等诸多优势。但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大”而不“强”。虽然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产量,却是以庞大的种植面积换来的,单产水平过低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仓储、流通等环节都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是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规模种植的发展、高效技术的逐步推广以及市场拓展能力的加强,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在各生产商、流通商以及业内专家的共同支持下,将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蜕变。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