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追了两档综艺节目。一个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另一个是央视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好声音”好评依旧,但汉字听写大会似乎与首届相比,点赞声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褒贬不一的纷争。因为这一届听写大会,推出了一个叫“全民焐热冰封汉字活动”,给选手出的题,大多数是闻所未闻的冷僻字,不仅让台上训练有素的选手一头冷汗,更让屏前众多观众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反对者认为,那些早已被时代淘汰的字词,或许一辈子都用不上,没必要从故纸堆里翻出来,故意卖弄高深,只会让汉字走进死胡同。对此异议,该节目总导演不以为然。他回应道,从古籍中找回我们民族的精华很有必要,冷僻字不是死了,而是暂时处于冬眠期,通过“全民焐热”就能激活。导演弘扬国学的初衷和勇敢尝试值得赞许,但实际效果是否真能如他所愿,则有待观察了。
对认为焐热行动没有必要的观点,我不敢苟同。记得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曾写过一篇专门论述生僻字的文章。他说,一般人能认识两三千个字,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认识四千个字左右,就可以著书立说,至于五千字以上者,那就不去说了,那是大学者的事。即使这样,“学者”所认的汉字尚不足汉字总量的十分之一。汉字到底有多少呢?仅《汉语大词典》里就收录了五万六千多字,随便翻开一页就会看到不认识的字。
如果单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激活大词典里“十分之九”的冬眠汉字,确实无必要。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们祖先创造的浩如烟海的汉字,除了表达、交流的用途之外,它同时还具有审美、哲学等等博大精深的内涵。对此,著名诗人、近些年“转型”专门潜心研究汉字的流沙河先生颇有心得。八十多岁高龄的他,近年来出了好几本关于汉字的书,如《流沙河认字》、《白鱼解字》、《汉字侦探》等。汉字里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令他如此痴迷?他回答,汉字和世界上既存的其它文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活化石”,它能体现出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思维、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到事物的。我们祖先的许多观念,都在汉字里承载着,特别在古汉字里。流沙河正是通过“像侦探一样”对汉字的抽丝剥茧,发现了许多奥妙,享受到了无穷乐趣。
学习认识冷僻字,确实“费劲”,实用主义者当然不屑于此,认为“焐热”毫无必要也不出意外。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有些时候,我们不能过于功利,不能简单地将“有用”、“无用”作为衡量事物存在价值的标准。作家王蒙曾就类似问题有过一段精彩论述,他要求大家读点“无用”的书,“费劲”的书,“不要只读让自己愉快的书,所谓费劲的书,就是读完需要思考的书,比如哲学的书,读点费劲的书,你的收获和感悟是不一样的”。
王蒙的忠言,同样可以拿来用以对待汉字。汉字是表达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艺术珍品。每个沉睡在字典里的汉字,都包含了确定的意义,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含义。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静下心来,花点时间认点“费劲”的字,细细品味一下古人造字时的心境和思维方式,我们一定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启迪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