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少雨,这是山东省今年夏季经历的主要内容。近日,中国农资传媒记者走访了潍坊、菏泽等地,实地调查干旱的后期影响。从山东省民政厅获悉,截至8月7日,山东省因旱灾经济损失已达到39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565.5千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73.9千公顷,绝收面积占全国13个省份绝收面积的近1/10。在干旱背景下,农资经营也更加艰难。
重旱区农业产量将受创
8月7日上午,山东省高密市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对经历了长时间干旱的周阳村村民薛名良来说,并没有大旱逢甘霖的喜悦,相反他最近一直忧心忡忡。这天下午,薛名良和往常一样去自家地里查看玉米长势,只见整个玉米地高矮不齐,有的玉米秆不足一米高,最高的也没有超过一人高。而根据往年的经验,这个时候的玉米应该处于抽雄吐丝期,高度应在两米上下。没有雨水是造成玉米植株矮小、生育期推迟的重要原因。
不仅薛名良的玉米受了灾,整个周阳村都受到干旱的影响。在通往薛名良家农田的小路旁,有一口新井。据薛名良介绍,这口新井是今年村里的一位农民花了3万元打的,有11米深,但是压根没打出水。
经历了几场雨水后,这口干井终于有水了。农历6月29日,薛名良把这一天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因为这一天周阳村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让很多对本季作物绝望的农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该村村民邓招功家的12亩农田与薛名良的庄稼毗邻。记者看到,邓招功的玉米长势与薛名良的玉米没有任何不同。不同的是,记者看到邓招功的玉米地里有白色残留物。
记者:“这些白色的东西是化肥吧?”
邓招功:“是啊,前两天下了雨就追了肥,每亩地追了60斤尿素。”
记者:“现在追肥还管用吗?”
邓招功:“不知道,希望它能管用。”
记者转身问薛名良:“你家的地追肥了吗?”
薛名良:“没有,不追了,追了也没用。”
虽说终于降雨了,但薛名良的沮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济南到高密的高铁沿线,记者看到高铁线两侧的玉米田一片丰收的景象。但从潍坊到高密这一段,明显看到玉米高矮不齐,部分玉米尚未进入抽雄吐丝期。
薛名良随手从田里拔出一棵禾苗,从抽穗处掰开给记者看,“你看,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一般玉米长到18-19叶时就可以抽穗了,但是现在地里的禾苗才12-13个叶子。”记者看到掰开的地方除了玉米叶子外,丝毫看不见玉米穗的踪影。在我国北方,玉米一般在9月下旬陆续进入收获期,也就是说,高密市的玉米再有1个半月就该收获了。但是受旱情的影响,诸如薛名良、邓招功两家玉米长势的庄稼显然赶不上时节了。
在高密市500公里以外的菏泽市,据当地人介绍,从年初到现在,总共下了两场透雨,降雨量明显不足。农民张保珍家位于黄河岸边的李村镇油楼村,虽然守着黄河水,但是她家的十亩豆子却长得很难看。用陶渊明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来形容这片土地是再形象不过了。当记者来到这片豆地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12点,大部分在田间耕作的农民都已经回家了,但是张保珍还在地里辛勤地拔草。
张保珍说:“正常年份,豆子都该没过膝盖了,但是今年的豆子却只有往年的一半高。”
记者:“你这块地不是在黄河边上吗,怎么还缺水?”
张保珍:“黄河水太浑,泥沙太多,如果把抽水泵放进黄河里,泵就拔不出来了。”她告诉记者,虽然挨着黄河边上,但是没有水渠引水,所以眼睁睁看着黄河水从田边流过,却没法灌溉。
在记者走访的这两个地方,要么是有灌溉用的水井等设施但是没有水造成了旱灾,如周阳村,要么是有水源但是没有水利基础设施也会造成旱灾,如油楼村。不过所幸的是,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从旱情中熬了过来。
天灾引动抗旱技术落地
在大旱之年,黄河对菏泽的大部分土地来说仍是生命给养的源泉。位于菏泽牡丹区李村镇刘口村的刘庄引黄水闸可为96万亩耕地提供水源。滚滚而来的黄河水通过引黄水闸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当地农民的田间,让当地农民旱年仍能有个不错的收成。
距离黄河岸边2公里处,有一片约70亩的黄秋葵种植区。承包户李洪亮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洪亮说:“今年旱的厉害,一直不下雨,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浇水。”
记者:“平均多久浇一次?”
李洪亮:“我们这黄河边上的地都是沙土地,普遍不保水,半个月就得浇一次。”
记者:“怎样浇水?”
李洪亮:“一般先从引黄渠里把水抽到农田旁边的小沟里,再通过喷灌设施浇地。”
李洪亮总共承包了100亩地,其中70多亩种植黄秋葵,剩下的种植棉花。他摘了几个黄秋葵给记者看,形状有点像辣椒,果实很饱满。这100亩土地的承包费用也比较高,每亩地在700元以上,光承包费用就要7万元以上。如果没有水源的话,他的损失就会很大。
傍着黄河水,李洪亮没有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喷灌设施。“喷灌的效率高,一个喷头可喷直径20米,17个喷头就管10亩地。”
通过有效的方式,在大旱之年,李洪亮的农田没有受旱,如今他的黄秋葵已经开始上市。“每天每亩地能摘五六十斤,估计今年能挣个二三十万吧,比打工强点。”引黄灌溉解决了菏泽大部分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黄河再次展现了母亲河的风采。
而在高密市咸家工业区,这里的玉米同样呈现出丰收在望的景象。鉴于抗旱保丰收的任务较重,最近潍坊地区农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一直在田间指导农业生产,记者在一处农田见到了高密市农业局局长田绍传。这里正在开展玉米“一防双减”,主要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减少玉米中后期穗虫发生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这是一项实现玉米保产增产的新技术。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玉米,田绍传告诉记者:“从6月25日到7月24日,高密市一直没有有效降雨,而这个时期正是玉米从小喇叭口到大喇叭口的生长期,因此对玉米后期的产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7月24-25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49毫米,极大地缓解了旱情,大部分的玉米长势良好。”
另据潍坊市农业局副局长祁立新介绍:“受干旱影响较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潍坊地区的东南部,包括诸城市、高密市以及安丘市等。玉米大喇叭口之前的降雨量较往年减少了40%。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引导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进行浇水,同时市政府协调水库放水来缓解旱情。”祁立新告诉记者,由于干旱,农作物的生育期有所推迟,当地秋粮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抗旱措施得当,除了少数地区外,整体上秋粮收成仍有保证。山东省植保总站副站长任宝珍持同样的观点,她说:“在山东省,潍坊以东地区旱得比较厉害,但是干旱严重的地区都不是山东省的玉米主产区。玉米主产区虽然也受到干旱影响,但是灌溉条件比较好,因此今年的秋粮仍会有不错的收成。”
农资销售量减
企业思考经营创新
在高密市这样的干旱地区,农资经营受到了严重影响。邓招展是周阳村的农资经销商,往年夏季追肥期从他店里卖出的化肥一般在30-40吨左右,但是受干旱的影响,整个玉米追肥季节只售出5吨化肥。邓招展说:“由于干旱,玉米也不长,所以我们村很多农民不追肥了。”上文提到的薛名良就是这样不愿追肥的农民。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整个高密市的农资经营都受到了影响。据高密市高农生产资料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仪亮告诉记者:“与往年同期相比,我们公司今年追肥季节少买了6000吨化肥,占公司全年销售量的14%左右。”
而在距刘庄引黄水闸不远处的一家农资店里,记者见到了农资经销商刘胜华。他店里的生意却显得红红火火,不时有人前来购买农资用品。刘胜华告诉记者:“今年确实很旱,庄稼肯定没有去年好,但是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我们这里距离黄河近,浇得上水,所以农资经营也和往年差不多。”
从调查来看,虽然不同地区的农资销售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事实上,在大旱的考验下,整个山东的农资经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山东省农资协会的分析报告显示:山东省化肥市场受近期山东干旱的影响,农业玉米追肥推迟且造成多地用肥分散,下游工业市场接货积极性不大,化肥价格出现小幅下滑趋势;厂家新单成交一般,经销商拿货谨慎,按需少量备肥。目前,山东受局部降雨的影响,旱情得到部分缓解,局部农业零星需求,尿素价格上涨10-20元/吨,主流出厂价1500-1520元/吨,但由于农业需求基本结束,工业按需采货,经销商观望为主。预计,随着农业用肥的结束,化肥市场进入淡季,化肥市场呈现疲软态势运行。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敦华也告诉记者:“6月份以来,干旱严重地区的农民对作物收成很是担忧,基本放弃夏季施肥或少量用肥,直接影响了销量。”
农资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是否顺利,两者休戚相关。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状况,农资经营者只有从农业大局出发,对经营进行改革调整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正如山东省农资协会秘书长张美华所说:“农资经营企业应该与农业生产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通过大田托管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这是当前解决干旱以及农资经营问题的最好方法。”
面对疲软的行情,山东的农资人正在谋变。山东省农资公司正在积极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对接以推广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该公司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方面也正在做出努力。高农公司则在大田托管方面下功夫,努力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问题。穷则变、变则通。面临干旱等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农资经营服务正迎来革故鼎新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