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8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站在市场化十字路口的中国化肥”系列报道之
淡季储备:新时期能否肩扛新使命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高 志 张艳潇

    (上接5版)

    E:小步慢调  切勿一刀切

    从2004年政策的出台到现在,淡储已经走过了十年。近年来,随着我国化肥产业市场化步伐的加速,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淡储政策的去与留成为行业议论的焦点。有人提出:产能过剩,市场经济,淡储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也有人认为,化肥作为关乎粮食安全和民生所向的特殊商品,容不得半点疏忽,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淡储作为我国化肥产业中一项重要的国策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的意义并不仅是“储水池”。

    “因为产能的过剩而取消化肥淡储,这种看法显然只看到了现在,而没有看到将来经济的发展与变化。目前的过剩只能被称为阶段性的过剩,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是随着国家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的加大,化肥行业的供需终将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我国化肥生产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生产企业比较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一大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后,国内的供需会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成为常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淡储的作用在于维持化肥行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以防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安全毕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当下关于淡储政策的议论还有很多,但总体而言,“改革与调整”是主流的声音,国家相关部门也在认真思考,有关负责人曾明确表态:化肥行业在沿着合理化路径一点点地在变,但是马上进行翻天覆地或者说改头换面的彻底改变,确实比较困难。相关的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整体上趋向合理,是渐行渐好、不断完善的过程。

    有了政策声音的铺垫,对于当前磷肥专项储备的延迟,业内人士普遍猜测:国家相关部门对淡储政策抑或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显然,大家已经有了心理预期。

    陈燕告诉记者:我们赞同淡储制度,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时期关键还是要靠自救、要自谋出路,依赖政策补贴救不了自己。今年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释放出一些信号,让企业采取自救措施,不要过分依靠国家的补贴政策,包括一号文件的大田托管、专业合作社等,农资企业一定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一条路子。关于磷肥专项储备的延迟,一方面与今年市场行情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国家的整体政策也有关系,包括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磷肥专项储备政策的延迟,将会是相关政策的酝酿或者调整。陈燕说:国家已经实施的政策不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取消,应该会给企业一个缓冲期。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会对企业下一步经营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和冲击力。陈燕建议,可以通过逐步减量,或者在招标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后,再考虑逐步取消。

    F:淡储政策或将迎来重大调整

    据相关人士介绍:今年9月份国内将会有500余万吨的淡储任务重新招标,随之政策也将会有所调整,要么重新招标,要么按照新思路执行,无论最后采取哪一种思路,或者是哪几种思路的融合,都将会对现有的淡储模式进行完善、调整。据业内人士揣测,化肥淡储政策的调整方向可能有三种:

    第一种方向是控制淡储队伍规模。目前我国化肥淡储规模足以应对市场的波动,参与的承储企业范围广、数量多,这其中就包括牵头企业98家,参与企业130余家。淡储队伍规模暂时维持,只出不进。逐渐精简淡储队伍,原则上不进新企业,有助于现有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同时方便监管。

    第二种方向是将淡储任务分解到省。借鉴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分配方式,由中央财政将涉农资金拨付给各省,由各省决定哪些项目作为重点或是优先统筹使用。参照这种模式,将现有淡储任务按照现有格局分解到各个省,至于采取计划形式还是招标的形式都由各省自主决定,与此同时,淡储任务检查的执行,或是当地市场的保障任务,也都由各省承担。不过,这样的操作将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对于跨省区完成淡储任务比较好的企业不免会被当地的企业所排斥,隐藏着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第三种方向是中央和地方各管一摊。目前各省都建立了自己的省级化肥储备,中央财政淡储任务分配到各省,同时带着相应量的淡储财政贴息。而中央财政只负责央企层面的企业,同时将一部分省内负责的淡储收归重新安排给央企,地方企业只负责各省的储备任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思路可能会更加决绝。

    相关人士表示,今年黑龙江已经成为淡储制度调整的试点,而且非常成功。因此,由中央财政将涉农资金拨付给各省的这种方式非常具有倾向性,同时从减少行政干预的角度出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不再作为每年淡储招标的委托人,而是委托一个客观、中立、超脱、公正的第三方,直接参与淡储资格的招标以及执行过程中的考核。

    总体而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磷肥专项储备的拖延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已经执行了十年的化肥淡储备制度,很有可能会迎来一次重大的改革调整。而我们的农资企业也要做好逐步走出“政策温室”的充足准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