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尿素招标结果显示,此次招标到岸价为274-279 美元/吨,折合离岸价仅260 美元/吨左右,仍低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本价。通过近两个月的博弈,我国虽然是氮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却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少话语权。
要点一:招标价格低于国内成本价
印度STC 公司氮肥招标,中国氮肥协会通过发布《关于加强出口自律抵制恶意倾销的倡议书》,引导中国氮肥企业成功抵制了国际氮肥贸易商的恶意做空中国氮肥,无奈印度STC 公司只完成招标计划的1/3。第二次印度IPL 公司招标,通过印度肥料协会声称,“中方违反WTO 章程的声明”,所以延迟了氮肥招标截止时间,最终在7 月21日获得了360 万吨投标量,最低投标价为到岸价274.77 美元/吨,总量为143万吨。
通过两轮招标来看,中方虽然通过博弈提高了氮肥出口价格,但出口价格仍然低于多数企业的成本,显然印度方面砍价成功,是获利一方。
据IFA预测,2013-2018 年,全球氮肥消费量将整体增加7%,年均增幅为1.5%。2015 年我国尿素产能将达9500 万吨,开工率可能不足75%,将进入严重过剩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氮肥在国际贸易中的弱势地位很难扭转。国内尿素企业6 月份联合抵制低价出口已经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国内企业又不得不抓住低关税出口窗口期来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如果想保持成本价以上的合理价格出口,出口量必然较少,过剩产能带来的压力难以得到缓解;如果低价出口,不仅不会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还会进一步打压国内外价格,形成恶性竞争,最终行业会因亏损而造成重创。此外,如果长期保持低于成本价出口,则有违反关贸总协定、WTO 或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的嫌疑。因此,面对出口窗口期,中国企业理应理性开展价格博弈,尽量保持在相对理想的利润区间,寻找机会进行深度调整,实现行业突破。
要点二:中国氮肥缺少国际话语权
氮肥价格目前处于成本驱动阶段,与能源价格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低价能源成为氮肥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因此,伴随廉价页岩气的开发,北美凭借成本优势将成为氮肥产能扩张的重要市场。有统计显示,目前已有26 个投资商有意在美国投资建厂。中国氮肥主要以无烟煤为原料,且国内闲置产能较多,中国氮肥生产成本在国际氮肥成本曲线中处于较高位置,这意味着企业利润处于较低水平。美国尿素生产成本仅为中国的60%左右;而在拥有丰富廉价油气资源的中东,尿素生产成本仅为中国的40%左右。资源带来的成本压力将对中国氮肥行业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尤其是今年,尤日内尿素离岸价跌至300 美元/吨,达到近几年最低点。在这种情况下,与目前中国尿素的平均生产成本比较,大多数企业是亏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