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7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加快水肥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对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涉农企业究竟以何为切入点来推进?在我国面临干旱、缺水、缺地问题的形势下,滴灌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好坏已经成了能否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既解决了高效利用水的问题,还解决了高效利用肥料的问题,有关部门将“水肥一体化”称为“农业一号技术”并不为过。为此,加快水肥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对接刻不容缓。

    据了解,目前我国80%的田地在漫灌,除了新疆一些干旱地区,灌溉设施普及外,我国大部分灌溉设施利用率还很低,目前水肥一体化推广应用面积仅占播种面积1%,占灌溉面积的2.87%。以色列耐特菲姆作为全球滴灌节水技术领导者,在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滴灌节水技术,用了20年的时间目前仅占中国滴灌市场1%。可以想象其在过去中国一家一户传统农业发展期推广这一技术之难,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仍很执着,并对未来推广充满信心。

    的确,现阶段与20年前相比,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水肥一体化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认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有以下利好条件:一是随着土地流转和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原来以分散式、小规模的种植方式为主,现在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方式转变,大量合作社、农场主涌现,他们对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渴望农业现代化,为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应用创造了难得机遇。二是在各地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在增加,对肥料等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三是政府非常重视节水农业,大力支持水肥一体化推广。

    现如今,在我国农业大的发展背景下,不仅耐特菲姆等外企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巨大市场,作为我国涉农企业更应看到这一发展机遇。金正大作为新型肥料龙头企业抓住机遇,走在行业前列,旨在加快水肥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对接。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说,水溶肥与现代农业对接,就必须与农业规模化、自动化、机械化对接,目前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主体兴起,但发展还不均衡,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他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还比较淡薄,顺应现代农业的水溶肥市场还需要引导和培育。他举例说,山西一冬枣大户种植110亩冬枣,亩产4000斤,年收入8万/亩,然而就是这样高收入的农民也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施肥。如果投入灌溉设施2000元/亩,总投资不超过30万元,其产量至少可提高5%,还可节水、节肥、省时、省工。可见农民不是用不起,而是缺乏意识。为此,作为企业只能逼着往前走,去培训、去示范带动、去引导农民。二是推广环节投入太大,费用太高。一方面改变农民大水漫灌的习惯需要时间,因而宣传、培训必须先行,提高农民现代农业意识。农民有了意识,付诸行动,才能有需求。另一方面水肥一体化需要配套设施,示范推广,需要配套设施投入,否则农民看不到效果,影响推广应用。金正大将做大量试验示范田,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通过10万经销商示范带动100万农户,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现代水肥一体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陈清教授分析说,我国水肥一体化刚刚起步,与以色列滴灌节水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水溶肥生产技术落后。二是原料供应没有保证。三是配套设施不同步,使用期短。一般以色列滴管可以使用6至7年,甚至更长,但国内滴管一般为一年一换。四是水溶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五是技术服务力量比较薄弱。六是水溶肥价格奇高。同时,他说,目前行业还有一个误区,认为高端水溶肥就是高含量的水溶肥,高端应该体现在肥料的功能性和解决问题的对应性上,也就是高端水溶肥要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作物的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含量。如果水溶肥功能性提高了,价格下来了,将会调动农民使用积极性。

    万连步说,有差距不可怕,要引进、要合作,关键是要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肥一体化。以色列的滴灌设施先进,但是应用到我国还需要改进。

    农业发展了,肥料企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像金正大这样的龙头企业去引导农民,去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去培育和挖掘需求。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度,激发农民顺应现代农业需求,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水肥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对接也就顺势而为了。金正大通过走出去、引进技术、加强合作、培训农民,都是在加快推进水肥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对接,无疑为行业发展带了一个好头,开了一个好局。

    农民有意识、有需求,企业有意愿、有行动,政府有政策、有引导,又有科研院所及农技推广部门做技术支撑和推广后盾,相信,水肥一体化将得到快速推广,我国农业现代化也将得到快速推进!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