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7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人失掉“故事力”了吗

《中国农资》 记者 赵光辉

    中国自古就不缺故事大王

    如果从瑞士某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说中国人不会讲故事,那就错了。据说瑞士首都伯尔尼建城800周年那天,邀请世界各国人士搞了场热闹的纪念活动。市长自豪地对西安代表讲:“先生,我们建城800周年的纪念怎样?你们西安建城800周年的时候搞了活动吗?”西安人想了想说:“听老人们讲,西安建城800周年的时候搞了场烽火戏诸侯,后来2500年就没搞啥活动了。”

    中国历史悠久,故事素材浩若星汉。《左传》、《史记》中那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是由历史人物与他们的故事构成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是“故事大王”,你看“大丈夫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两句情景语言就将刘项的个性与抱负跃然纸上。中国人还将故事语言和故事表达应用于生活中。楚庄王韬光养晦,大臣旁敲侧击探虚实,问他“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庄王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看看,有不让今人的酷范儿吧!

    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故事与故事“营销”

    老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故事遗产,其中对品牌故事和故事营销的创造、发明尤其丰富。

    随便说个政治方面的品牌故事。秦孝公任商鞅为相,欲立新法。但新人新法在社会毫无品牌影响力——百姓不信。于是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明示谁把此木搬到北门,给予十金。百姓好奇但还不信。商鞅又布告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试着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立木取信实际就是打造了新法的诚信品牌,从而把新法也顺利地“营销”出去。

    再说个商业领域的品牌故事。唐代繁华扬州有一家不大的客栈,一位外地客商投宿后忽生急病殁于店中。店主将这个不幸商人的后事处理后,把他的遗物妥为保存。多年后,这位客商的儿子寻父找到了这里,店主核实后告以实情,并交还保管多年的遗物,打开看里面的金银一文未动。从此这个客栈美誉天下,生意兴隆。这个客栈本来是碰上了倒霉事,但秉着人道与良心,承担了本可以不承担的义务,最终积攒起极高的人气。用仁义和诚信为自己挂上了一块金字招牌。

    从上面的经典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品牌形成的过程就是品牌营销、推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依赖行为层面的笃行,也仰赖故事层面的创作与传播,其结果就是“口碑”最终形成。口碑的终极目的是赞誉与信任,口碑的形象是碑额镌刻着“流芳百世”的功德碑,而其本质却是能口口相传的故事。甚至石碑都消失了,这些故事还在流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