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都”的入驻者:产能的释放还要很长的时间
信书宝向记者介绍了史丹利布局全国的思路,他说:“公司的整体定位是500公里设置一个分公司,但是宁陵分公司到史丹利总部的距离是400多公里,到遂平公司的距离是200公里,虽然与原来的规划有差异,到那时如果正常运作的话,宁陵分公司在覆盖区域内可销售30-40万吨复合肥。”在产品生产上,史丹利宁陵公司也主要推广新型高端肥料,如高塔脲基肥、高塔硝基肥,三安、控释肥等。现在共有6个车间,产能的释放空间大概是30%-40%。“如果按照当前的销量建厂的话,一旦市场需求扩大,那么还要再建,届时成本会更高,所以我们的设计产能是100万吨,大于市场需求,如果后期市场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启动预留的产能空间。”
据了解,从2012年初开始建设,到今年5月份,史丹利宁陵分公司100万的产能规模将建成。信书宝告诉记者,现在宁陵在打造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已经有七八家大型复合肥企业入驻,另外在产业园区附近建一个物流园,从商丘引入铁路专线,这样原材料进得来,产品能出去。
目前来看,“肥都”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预留产能过多,具体释放时间无法确定,这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其次,物流配套建设跟不上,物流园的建设还停留在探讨阶段,同样没有付诸实施的时间表。现在宁陵的化肥企业得到商丘市民权县去接材料或发货,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从产能释放量以及物流配套来判断,当前宁陵的产业集聚还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关键要看各企业有没有好的运营思路。也就是说,“肥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产能释放有限,化肥市场的竞争格局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运用新技术,扶植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建立产业集聚区,通过这些规模企业的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这在理论上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是在市场潜力不明确、物流不配套的情况下,产能大量上马未必是件明智的选择。
流通企业:中农商丘构建“内陆港”
商丘的区位优势成就了一座“肥都”的今天,而事实上看好商丘区位优势的不仅仅是肥料生产企业,同时也吸引了大型流通企业的注意力。商丘是一个有多种优势聚集的地方,发展农资物流的潜力巨大。早在2010年,中农控股就把目标锁定在这里。中农控股(商丘 )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柏青说:“交通条件好,粮食产区对肥料需求大。”正是在这种考虑下,中农控股(商丘)物流有限公司得以在商丘成立。目前,该公司是中农控股在河南省商丘市设立的集农资交易、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仓储库容20万吨,年周转能力达56万吨。与其说无巧不成书,不如说中农控股与入驻宁陵的生产企业一样,“英雄所见略同”。
随后的事情很快证明,中农控股(商丘)物流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其在2013年4月投入运营后,利用商丘的区位优势迅速与众多化肥厂商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包括中化河南、湖北倍丰、山东倍丰、广东天禾、江苏绿陵、河南汇力等,企业库存高峰值达到2万余吨。
随着众多化肥厂商入驻宁陵,各种化肥产品的生产动态、出厂价格和市场行情也集中汇聚到了商丘中农。出于对商业契机的敏锐,孙柏青的团队很快意识到这些南来北往的信息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商业资源。在收集和整理后,商丘中农通过短信、墙报等方式将上述信息及时在合作方内部公布,尝试构建集仓储物流、贸易批发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农资交易平台。
“把南来北往的人聚集在这里,货源聚合、信息聚合,然后通过我们对信息的加工,按照每个客户不同的需求,将信息有序地供给客户。比如在我们仓库的化肥,有的是从山西来的,有的是河南本地的,我们可以追溯这些货源的厂家的价格体系以及货物流向等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可以做一些代办业务,促成一些交易。这样物流中心就变成了货源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孙柏青如是说。
与此同时,宁陵“肥都”产能也在逐步释放,这些企业大多是复合肥企业,需要大量的单质肥原料,进行工业肥贸易也是商丘中农的一项重要业务。截至2013年底,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商丘中农购进化肥资源总量25.57万吨,实现销售22.8 万吨;销售收入4.5亿元,销售利润182万元,净利实现135万元。
孙柏青认为,随着入驻宁陵的大型复合肥企业逐步投产,商丘中农将迎来更多机遇。中农商丘董事会根据中农控股的要求和项目的区域优势提出:未来的经营工作要以物流为基础,以化肥经营为重点,立足商丘,布局中原,以仓储设施为平台,将中农商丘建设成幅射鲁苏豫皖区域的化肥货源基地、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发挥中农控股公司在河南主要经营机构的“内陆港”地位。
不管是招商来的大牌企业,还是商丘本土企业,抑或是流通企业,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产业布局,每个企业都在挖空心思在拥挤的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相对而言,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目前占据上风,但是市场的整合远比理论上来得复杂,因此“肥都”的发展前景一如记者来时的天气,烟雨迷蒙中掩映着前来淘金的企业,他们的道路也会一如这迷雾般并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