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农资产品的科学使用牵动着许多委员的心。委员们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才能让农资产品更环保、更高效。与此同时,他们还依据自己的调研和专业研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
技术创新是农业节本增效结点
我觉得科技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它具有普遍意义,不管是对整个经济也好,还是农业也好,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从农业领域来讲,我们常说一句话叫,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肥。种子对农业的增产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这些优良品种对我们的粮食增产意义很大。我亲身经历过几个大的阶段,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产量突破了6000亿斤,到了1984年,突破了8000亿斤,这在粮食生产上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到了1996年,我们的粮食突破了10000亿斤,去年则突破了12000亿斤。这样大的增产幅度,良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科技角度来讲,除了我们常规的杂交育种以外,还应该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比如我们的抗虫棉,因为该品种的使用,我们减少了很多农药,而且促使了棉花的增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未来,只有通过使用各种农业技术,粮食生产才能既节本,又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跃时:
改变农业科技扶持方式 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
我国有着世界最庞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投入与产出比并不理想。2012年,虽然我国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4%,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3%,这两个数字与同时期的农业发达国家均相差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上,我国目前是30%-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为什么会出现“期望”与“现实”的明显落差,我认为,要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扶持方式上找原因、找问题。
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既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应创新扶持方式。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突出扶优扶强。要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切实改变目前的多头管理体制,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前提下,集中使用资金,变过去“撒胡椒面”、“福利化”、“人情化”为“牵引式”、扶优扶强。其次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建议国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立项、资金使用、成果评审的市场化机制。真正改变那种关起门给项目、分资金的状况,坚持市场原则,对科研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使农业科技创新直接对准市场需求,用市场来检验。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忠明:
研发安全农资产品需投入专项资金
针对农资投入品,我们应该通过技术物化的手段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就农药来说,应禁止使用高毒农药,要加大监管力度,把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在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投入适当的项目,该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制,减少污染、减少残留。
对化肥来说,现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化肥用量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化肥用量降到适宜的水平。目前,我国也有专门的项目正在研究既能保证作物增产又减少环境污染的化肥用量域值。未来,随着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到位以后,这项研究成果就能得到推广从而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大校长张改平:
农资产品创新需要更多时间
面对当前农资产品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以及列强的侵略,再加上内战与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这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改革开放不过30余年,而且前二十年,我们没有足够的经费,没有足够的人才,是最近这十几年,我们才有了一些人才,才有了足够的经费。因此,如果期望中华民族在几年时间内赶超西方国家在几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这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我国仍然存在精英人才外流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目前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确实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正因为我们存在诸多不完美的地方,包括科技、政治等,所以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几代人为之努力。
小崔跑两会
科技促发展:一个永恒的话题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高度关注两件事,一件是粮食安全;另一件是土壤安全。实际上这两件事也是一件事,最终的目的是保障我国能生产出数量足、质量高的粮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口粮主要是指水稻和小麦,而玉米则主要作为饲料和工业用粮。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介绍,我们要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玉米的供需,从而更好地保障水稻和小麦要做到绝对安全。除了利用好国际市场外,他还说:“今后的粮食安全怎么去实现,今年1号文件讲了五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相信认认真真贯彻这五句话,就能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目标。”可见,1号文件中的“科技支撑”已是重中之重。
就农资行业而言,我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研发更高效的农资投入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就举出了一个例子,由于抗虫棉品种的使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而且促使了棉花的增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再比如当前化肥行业也在积极推广新型肥料,大力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同时积极倡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农民提供整体的农化解决方案。化肥企业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必将使农资产品的利用效率更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