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实力和耐力接受市场洗礼
——访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铁军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目前国内磷肥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而且国内磷铵的贡献主体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过剩的产量无法出口,导致目前市场的困境。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要调整供求关系,国内过剩的行业太多,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一个硬性淘汰制度。 ——杨铁军

  近些年,随着国内化肥产能过剩的“雾霾”席卷全国,萎靡不振的价格和市场使得业内难见曙光。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北兴发集团的磷铵产品如同一匹黑马出现在神州大地,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兴发是集矿山和化工于一身的企业集团,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到磷化工、硅化工和化肥产业。近些年公司多元化发展,将资源更合理地利用到位,逐渐向化肥产业延伸,产品覆盖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普钙、氯化铵、复合肥等产品。面对目前国内的化肥形势,公司副总经理杨铁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公司发展和行业的突出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农资》记者公司磷铵装置的建设和投产时间正逢国内磷肥市场不景气的时段,业内甚至认为此期间上马的生产装置生不逢时。您怎么看待国内这段特殊时期?

  杨铁军:从目前国内化肥全行业来看,产能过剩的压力是存在的,并不是针对兴发一家,全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压力。不过与化肥为主导的企业不同,兴发集团化肥板块所占比重较小,从磷矿石资源的上下游合理利用出发,目前我们还有一些项目没有投产,例如湿法酸精制项目、氟碘回收,投产之后兴发的产业链会更加完整,市场的竞争力会更强。

  《中国农资》记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内很多企业都选择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应对战略。您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杨铁军:近几年人们对于化肥行业有些迷茫,但是作为刚性需求的产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技术壁垒,降低成本,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二铵不同于复合肥,同质化过于严重,再加上品牌附加值较小,国内磷酸二铵的价格没有太大差异,所以我认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技术,积极做到项目更优,成本更可控,这才是竞争的关键。

  现在企业发展有两类,一类是像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通过科技创造价值;另一类从制造业的角度讲,资源整合型的公司都在讲创新和差异化,这就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的复合肥很多都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概念,肥效和宣传是否一致,还有待市场的检验。我觉得现在的技术创新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工艺降低成本,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劳动效益和竞争力。在传统项目上进行工艺的改进,这样更现实也更务实。譬如我国尿素技术的提升,每提升一次都是一次突破。

  《中国农资》记者:提到技术创新,目前市场上很多新产品上市,有一部分使用了添加剂,之前我们曾经报道过磷铵产品中使用包裹油的现象。您怎么看待包裹油的问题?

  杨铁军:对于使用包裹油的问题,首先会增加生产成本,第二,对土壤有一定的污染,但是现在也存在着生产方面的瓶颈,以现在的工艺来看,完全不使用包裹油的话会导致外观上的差异性,所以这就是传统产品上技术提升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这个问题最终一定能突破。

  《中国农资》记者:您认为目前国内化肥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化解这方面的矛盾?

  杨铁军:目前国内市场最集中的问题在于供求关系失衡,磷肥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而且国内磷铵的贡献主体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过剩的产量无法出口,导致目前市场的困境。

  当前,国内化肥的生产企业比流通企业生存艰难,因为流通企业拥有巨大的网络和市场,拥有一定的定价权,但是生产企业销价与成本倒挂, 确实压力很大。

  走出困境需要化解产能,通过出口化解是短期内最立竿见影的方式。2014年的出口关税已经发布,我觉得相关部门在关税政策的制定上还可以再宽松一些,目前包括尿素、二铵在内产品并不是因为出口就无法保证国内的农用需求,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现行出口政策又限制了化肥出口。我们更需要的是取消窗口期,关税可以执行现有的政策不变。有了窗口期,国外贸易商对中国的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压和遏制。考虑到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不要说盈利,连生存都很艰难,如此下去,大型企业的倒闭反而对于粮食安全来讲是不安全的,况且很多大型企业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关乎当地的民生问题,这个因素政府也不能不考虑。

  国家要求淘汰落后产能, 而相对落后的小的磷铵企业在经营上更灵活, 看到市场情况不妙可以灵活操作或者关停,但是技术装备相对先进的国有企业反而无法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生产方案,到最后该淘汰的不能淘汰,反倒是国有企业受影响,国家受损失。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新装置的投产,我国磷肥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不要说设置窗口期,就算不设置窗口期,出口依然存在问题。

  作为生产企业我们呼吁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能够更全面地兼顾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利益, 通过政策的引导,合理的调整过剩的产能以保证整个化肥产业有序的竞争, 从而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的安全。

  《中国农资》记者:我们知道,兴发集团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涉及到的产业很多,应该经历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杨铁军:是的。兴发集团拥不同的产业,没有哪个产业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市场的洗礼,这是一个苦尽甘来的过程。像我们集团的草甘膦,虽然现在势头很旺,但是它也有成本倒挂、经营困难的时段。2009—2011年这三年尤其艰难,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实力和耐力接受了市场的洗礼,等到近两年产销两旺的春天,我想我国的化肥市场也是如此。

  目前兴发集团的磷肥品种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磷酸一铵、二铵、普钙、复合肥、氯化铵都在跟进,营销工作国际市场和国内渠道并驾齐驱,我们将完善和延伸磷化工产业链,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兴发在化肥行业的竞争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