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社会对甲醇产品的关注度日渐提升,是因为甲醇的市场地位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目前甲醇产能、产量和消耗量均居全球之首,甲醇新兴下游领域的开发应用受到业界的密切关注。可以说甲醇是一个具有市场潜力、充满期望的产品,传统市场需求正在稳步增加,新兴下游市场的开拓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它仍受到国内外形势、产能状况、消化程度、政策导向、社会认知方面的影响,仍存在诸多变数。
产能过剩、低价进口冲击我国甲醇行业发展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化工能源日渐紧缺,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甲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和新能源,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由于甲醇单位成本的逐步降低,用甲醇作为新的石化原料来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尽管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甲醇生产能力过剩,并且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甲醇市场的波动,但由于我国相对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作为C1化工基石产品的甲醇,一方面自身要不断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能耗和成本;另一方面应不断开拓其新的应用领域,大力生产和发展其下游产品。
近几年安徽乃至全国甲醇发展很快,产能和产量迅速增长,在节能技改降耗、联产和平衡合成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甲醇成为遭受重创的行业之一。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国内甲醇行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加之受低价进口甲醇冲击(主要来自中东和新西兰等地),行业生存发展更加困难。近几年来我国甲醇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企业开车率40%-60%左右,安徽省甲醇行业2012年开车率62%,甲醇产业效益波动较大。由于甲醇是氮肥的联产产品,不能因市场情况而随意停产,所以甲醇的亏损严重拖累了氮肥企业效益。再者甲醇下游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且低迷。作为甲醇汽油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甚至在部分省市(山西、陕西、上海)封闭示范运营,但甲醇汽油就整体而言:其一是无身份证;其二是欲干不能;其三是欲罢不忍。凭借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煤炭资源,甲醇曾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从三年前开始我国甲醇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中东国家生产的甲醇。中东甲醇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占上风,就是中国市场他们也已经打进来了。如何面对国际市场,尤其是中东甲醇的冲击,谋求中国甲醇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业内广泛关注的课题,我们应当知己知彼,作好自身定位,依据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
2013年我国甲醇产业经济运行总体健康平稳,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下游应用拓展,产能过剩情况有所缓解,行业整体处于集中向好的盈利状态。预测,2014年亚洲甲醇价格还将维持上涨趋势。这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亚洲甲醇需求还将增加400—500万吨;其二是运输成本不断上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等地市场继续扩张推动。
我国甲醇生产主要原料是煤,其次是天然气和焦炉煤气。煤制甲醇约占产能61%,按每吨甲醇需用煤1.5吨左右计算,国内甲醇完全生产成本要在2200元/吨左右。国外甲醇规模大多在超百万吨以上/年(日产5000吨),而我国规模则偏小,国内百万吨大型装置目前还停留在设计和图纸上,且装置水平尚有差距(包括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循环比均有差距)。我国甲醇行业的困境可以说是由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交织相融的结果而造成的。
供求失衡导致甲醇市场波动低迷
甲醇市场波动且低迷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产能过剩,供需关系失衡;二是低价进口甲醇的持续涌入,从而冲击了国内市场;三是国内需求不旺、乏力。
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市场低迷;另一方面是许多地方还在逆势而上。可以说在大干快上热潮中,部分地方政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不管是媒体如何呼吁,还是国家发改委怎样下文件,甚至被总理点名,但这种几乎是自杀式的状态却谁也拦不住。这下可好了,中东甲醇进来了,甚至连文莱甲醇都进来了,这让国内甲醇行业算是彻底清醒了,大会、小会都是反省,什么成本不如人、规模不如人、技术不如人等等,都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然在当今国际市场实行贸易壁垒那是不可能的。
严格讲,我们应当冷静思考与反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面临这种形势,是我们应当找准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定位,严格尊重市场(国内外)法则。实践证明:谁不尊重市场法则,谁就要吃大亏。目前,应当亡羊补牢,重点在于措施是否有力、落实能否到位。
一方面,调整结构、限制落后,治理过剩。这应当是目前乃至“十二五”期间不折不扣的一条主线。应当“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科学引导。即便在经济增速下滑,行业遇到冲击的特殊时期,也应坚持这一主线。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努力创新国内甲醇企业应在改造和节能降耗上进一步做出努力。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我国甲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未有效突破,如我国单套产能60万吨/年及以上甲醇合成技术还依赖进口;高压注浆泵、液氧泵、氧气伐等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如有的企业进行了双低压醇氨联产技术改造,通过这一改造可使低压甲醇装置实现甲醇、合成氨两个产品灵活生产。这样不仅调整了产品结构,还有效降低了动力消耗,增大了合成氨原料气的利用率。据统计,规模在10万吨以下的小甲醇企业还有175家,其中大部分是合成氨、炼焦联产甲醇装置。规模小,成本上就处于劣势;紧凑型费托合成技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选择,即可以把20万吨甲醇年产值5亿元,经技术升级改造,可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费托高端合成蜡和无硫无芳烃清洁溶剂的生产能力。产品多元化,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引入,可以让企业的盈利能力陡增。
化解甲醇产能过剩
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和果断决策
化解甲醇的严重危机,本质上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危机,是结构的调整、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规范。要化解产能过剩的严重危机,就应采取非常措施和果断决策,必须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重要财团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强力推行车用燃料甲醇的生产和使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只要把这扇门打开,产能危机的问题就会得到妥善解决。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开始试点推广的甲醇汽车,对甲醇行业发展贡献不小,特别是目前推广量最大的M15甲醇汽油。随着甲醇汽车产业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相信甲醇经济会进一步推进。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甲醇汽车技术虽已趋成熟,在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矿井专用车等殊领域已可以逐步替代汽油、柴油车,但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和全面推广,甲醇汽车要被社会广泛接受还要有一个过程。
甲醇既是化工原料,也是一种能源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甲醇的产销量将逐步提升。预计2015年甲醇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吨,2020年将突破6000万吨。但由于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甲醇产能正加快向西北地区聚集。在现有的产能中,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地区占比超过50%。生产在西部,但消费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现实,迫使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甲醇不得不千里迢迢运往华东、华南地区销售。目前新疆煤头甲醇成本正在抬高,已达1500元/吨,而如果通过铁路运输到上海,其保本价已超过2600元/吨,加上终端装卸、仓储与转运等一系列费用,成本已达280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华东地区甲醇出罐价接近或低于2800元/吨,西部企业就会亏损。如果目前运输(从新疆至上海)只要250元/吨的运费(据测算新疆至上海管道投资约250亿元),那么甲醇到上海(加上终端装卸、仓储等一系列费用)甲醇的成本不到2000元/吨。用这样的低成本的甲醇生产的醋酸、烯烃等化工产品,其市场竞争力也将大幅提升。
另外,从管道投资收益角度来分析,按届时80%的管道负荷率计算,一年输送2000万吨,可收益50亿元,算上银行利息及折旧费用,项目总投资250亿元,可在七年内全部收回,管道输送避免了汽车和火车倒运甲醇可能引发的挥发、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确保了异常气候条件下甲醇运输的畅通,从而实现安全、环保、经济等周期运行。看来管道运送甲醇将与天然气一样,指日可待,大势所趋!
总之,对于甲醇国家要实行统筹规划,堵疏结合,首先,要加大制约力度,严格控制产能,重点是政府与企业要统一认识,协同一致,以大局为重,为此要尽快制订行业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审批制度,并建立责任追究考核制度。其次,要加快甲醇下游新兴产品的开发力度。再者,要加快甲醇从西到东的管道建设力度。
同时,要集中精力加大大型装置的研发,推动大型国产化装置尽快投产。加大对甲醇汽油研发和推广力度,诚然需要相应的扶植政策予以支持。
甲醇作为一种新兴的化工起始原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化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要加大甲醇本身和下游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力度,在突出产业链的同时,更要强调环境、资源、市场、效益的协调性。对于甲醇行业,真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遍地开花才称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惟有花开有序,方能春色满园。